最近,一款名為 RPLY 的 AI 助理引起了科技圈的關注,它試圖解決現代人普遍面臨的「訊息債」問題。想像一下,堆積如山的 iMessage 訊息讓你感到焦慮,RPLY 就是為了解救你而生的。這款由 Stanford 輟學生 Molly Cantillon 打造的 Mac 應用,利用 AI 技術分析那些你還沒回覆的訊息,然後根據你的文字風格,自動生成看似自然的回覆。目前,RPLY 已經吸引了約 1,000 名付費用戶,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關於情感連結和隱私的討論。

RPLY 的核心功能很簡單:自動回覆訊息。它會找出那些超過 24 小時未回覆的 iMessage,然後產生回覆。為了讓這些 AI 回覆更像你本人,RPLY 會先分析你的歷史訊息,學習你的用字遣詞和語氣。此外,它還提供了一個「未回覆訊息過濾器」,讓你快速找到那些需要優先處理的訊息,並追蹤你的回覆速度。TechCrunch 的編輯試用後發現,RPLY 生成的回覆在大多數情況下聽起來很自然,有時甚至能騙過收訊息的人,但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小瑕疵,例如在 "haha" 後面加上逗號,或者忘記使用表情符號。Molly Cantillon 強調,RPLY 的目標是減輕人們回覆訊息的負擔,同時維持真實的人際關係。

那麼,誰會是 RPLY 的目標客戶呢?主要鎖定在科技、創意和商業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創業者、招聘人員、房地產經紀人等等,這些人每天要處理大量訊息,很容易忽略回覆。另外,大學生也可能是潛在用戶。目前 RPLY 僅限於 macOS 平台使用,訂閱費用是每月 30 美元,提供 14 天的免費試用期。Molly Cantillon 的計畫是將 RPLY 擴展到 WhatsApp 和 Slack 等平台。不過,她也坦言,在 Slack 這樣的企業協作平台上,使用者可能會更關心隱私問題,對於分享訊息給 AI 公司會更加謹慎。

當然,RPLY 的出現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討論。其中一個是,過度依賴 AI 回覆訊息,是否會削弱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感交流?畢竟,有些訊息需要我們親自回覆,才能表達真實的情感。另外,RPLY 需要使用者授權存取所有訊息和聯絡人,這也引發了隱私方面的擔憂。雖然 RPLY 聲明不會將使用者資料用於訓練通用 AI 模型,並提供本地 Llama 模型選項,讓使用者在自己的裝置上處理資料,但資料洩露的風險始終存在。近期中國 AI 公司 DeepSeek 發生了內部資料庫洩露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在使用 AI 服務時,必須謹慎評估隱私風險。

總的來說,RPLY 的出現反映了現代人對於時間管理和社交壓力的日益重視,也展現了 AI 在提升生產力方面的潛力。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類似的 AI 助理出現,幫助我們處理日常事務,減輕數位生活的負擔。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 AI 倫理和隱私權等問題,確保 AI 技術的發展符合社會的價值觀,並保障使用者的權益。如果你對 AI 領域的最新發展感興趣,不妨訂閱 TechCrunch 的 AI 電子報,<a href="https://techcrunch.com/newsletters">連結在此</a>。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06/rply-is-a-new-ai-assistant-that-responds-to-missed-tex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