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改寫後的文章內容: ### 美國首例AI版權判決:出版商的曙光? 最近,美國出現了首例重大的AI版權判決,這起案件的結果,很可能牽動整個智慧財產權(IP)法的走向。事情是這樣的,科技巨頭Thomson Reuters控告了一家法律科技公司Ross Intelligence,說他們未經授權,就拿 Reuters 的內容去訓練自家的AI法律研究平台。爭議的焦點,就在於那些法律判決摘要,也就是所謂的「headnotes」的版權。 **案件背景:誰動了我的 Headnotes?** Thomson Reuters 指控 Ross Intelligence 擅自使用 Westlaw 法律研究服務裡的 headnotes 來訓練AI。Ross 辯解說,這屬於「轉化性使用」,也就是把原始材料轉換成新的東西。但法官 Stephanos Bibas 並不買單,他認為 Ross 只是把 Westlaw 的 headnotes 拿來重新包裝,並沒有創造出新的意義或評論。更何況,Ross 的產品直接跟 Westlaw 競爭,而且沒有對 Westlaw 這些受版權保護的材料進行顯著的「重新語境化」。 **判決的影響:一線曙光還是曇花一現?** Syracuse University 的 Shubha Ghosh 教授形容,這對 Thomson Reuters 來說是「一次強有力的勝利」。現在,其他AI版權案件的原告,也紛紛要求法院參考 Bibas 的判決。 不過,這個判決的適用範圍可能比較窄。法官 Bibas 特別區分了「生成式AI」和 Ross 使用的AI。Ross 的AI只是回覆現成的司法意見,不會產生新內容。但像 OpenAI 和 Midjourney 這種生成式AI,訓練時通常會從網路上大量抓取資料。這些公司主張,它們的行為受到「合理使用」原則的保護,因為AI輸出的作品具有轉化性。 **生成式AI的版權爭議:誰是誰非?** 並不是所有版權所有者都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指出,生成式AI有時會出現「回吐」(regurgitation)現象,也就是產生跟訓練內容高度相似的作品。 專利律師 Randy McCarthy 認為,Bibas 法官對「原作品市場影響」的關注,可能對版權所有者有利。但他警告說,Bibas 的意見比較狹隘,很可能在上訴時被推翻。McCarthy 說:「至少在這個案例中,僅僅將受版權保護的材料用作AI的訓練數據,不能被認為本身就是合理使用。」 訴訟合夥人 Mark Lezama 則認為,Bibas 的意見可能具有更廣泛的影響,甚至可以延伸到各種形式的生成式AI。他說:「法院駁回了合理使用抗辯,部分原因是 Ross 使用 [Thomson Reuters] headnotes 開發了一個競爭性的法律研究系統。儘管法院暗示這可能與涉及生成式AI的情況不同,但很容易看到新聞網站辯稱,複製其文章來訓練生成式AI沒有什麼不同,因為生成式AI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文章來與新聞網站競爭用戶的注意力。」 **未來展望:路漫漫其修遠兮** 總之,這項判決給了出版商和版權所有者一線希望,讓他們在與AI公司的版權鬥爭中,看到了一點勝算。當然,這種希望可能很有限。案件的後續發展,以及其他法院如何看待這項判決,將對AI領域的版權法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還有很多問題懸而未決,像是「合理使用」原則在AI訓練數據中如何適用?生成式AI的「回吐」現象怎麼辦?AI對原作品市場的影響有多大?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法律釐清和公眾討論,才能在鼓勵技術創新和保護智慧財產權之間取得平衡。 這起案件提醒我們,AI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法律的腳步。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AI時代保護創作者的權益,同時又不扼殺技術的創新。這是一場漫長的賽跑,我們才剛剛起步。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17/what-the-us-first-major-ai-copyright-ruling-might-mean-for-ip-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