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電動車電池廠建設熱潮追蹤:一場豪賭?
電動車的普及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電池作為電動車的心臟,自然也成為各國爭奪的戰略資源。最近,我關注到TechCrunch一篇<a href="https://techcrunch.com/2025/02/06/tracking-the-ev-battery-factory-construction-boom-across-north-america/">文章</a>,深入分析了北美地區電動車電池工廠的建設熱潮,覺得很有意思,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作者Rebecca Bellan指出,北美地區的電池工廠數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短短幾年時間,美國境內規劃、興建中或已運營的電池工廠就從2019年的2家暴增到約34家。這背後最大的推手,無疑是美國前總統Biden簽署的《降低通膨法案》(IRA)。IRA祭出了一系列誘人的激勵措施,鼓勵車廠和電池廠將生產基地搬回美國,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不過,這一切真的會如預期般順利嗎?我認為還有很多變數。
首先,IRA本身就是一把雙面刃。它固然能降低電動車的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像是購買符合IRA規定的電動車,消費者可以獲得高達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但它對電池組件和關鍵材料的來源地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為了拿到完整的稅收抵免,到2029年,電動車電池組件的100%價值必須在北美生產或組裝,關鍵材料的80%價值必須來自美國或自由貿易協定國家。這對許多依賴進口原材料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各大汽車製造商當然也沒閒著,紛紛在北美地區展開了電池生產的佈局。Ford與SK On合資成立了BlueOval SK,計劃在美國興建三家電池工廠;GM也透過與LG Energy Solutions和Samsung SDI的合作,積極擴大電池產能;Tesla則持續擴充內華達州的Gigafactory,甚至還計劃在德州建設鋰提煉廠,試圖掌握電池材料的供應鏈。
但值得注意的是,像是Ford這樣的車廠,也開始調整投資計畫,以應對市場對電動車需求放緩的趨勢。他們縮減了在密西根州磷酸鐵鋰(LFP)電池工廠的投資規模,並暫緩了在肯塔基州第二家電池工廠的生產計畫。
除了車廠之外,許多電池製造商也在北美積極擴張。AESC計劃在美國建設三家工廠,LG Energy Solution計劃在北美投資高達170億美元,建設八家工廠,Panasonic也在擴大內華達州的生產規模,並計劃在堪薩斯州建設新廠。這些電池廠的擴張,有助於提高北美地區的電池供應能力,降低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但可以預見的是,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一些規模較小、技術落後的企業,恐怕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當然,這場電池廠建設熱潮也潛藏著不少風險。首先,現任President Trump對IRA的態度不明朗,可能會導致相關政策產生變數。其次,電動車的市場需求能否持續增長,也存在不確定性。如果電動車銷量不如預期,可能會導致電池產能過剩,引發價格戰,甚至出現企業倒閉潮。此外,電池原材料的供應鏈安全也是個重要的議題。目前,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電池材料供應國,如果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勢必會影響到北美地區的電池生產。最後,電池技術日新月異,如果企業無法及時掌握最新技術,恐怕會在競爭中落居下風。
說到技術,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電池技術主要有鎳錳鈷(NMC)和磷酸鐵鋰(LFP)兩種。NMC電池能量密度高,但成本也相對較高;LFP電池則以成本低、安全性佳著稱,但能量密度相對較低。GM已經計劃採用LFP電池技術來降低電動車的成本。那麼,未來究竟是NMC還是LFP會成為主流?企業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路線呢?
為了符合IRA的規定,企業勢必得將電池組件和關鍵材料的供應鏈本土化。然而,這並非一蹴可幾,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技術積累。企業該如何建立穩定、可靠的本土供應鏈?政府又該如何提供支持和引導呢?
此外,隨著電動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廢舊電池的處理和回收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建立完善的電池回收體系,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如何降低電池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實現綠色生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總的來說,北美電動車電池工廠的建設熱潮,反映了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的趨勢,以及各國政府對電池供應鏈安全的重視。儘管這條路上充滿了挑戰,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北美地區的電池產業有望快速發展,為電動車的普及奠定堅實的基礎。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策略,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監管,確保產業的健康發展,避免出現產能過剩和環境污染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