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在電動車轉型之路上面臨挑戰,執行長 Jim Farley 對美國貿易政策提出質疑,這背後反映出汽車產業在擁抱電動化的同時,也面臨著轉型陣痛。究竟福特碰到了哪些問題?而 Farley 的發言又代表什麼意義?
首先,福特在電動車業務上的虧損相當驚人。2024 年預計虧損超過 50 億美元,這數字凸顯了福特在電動車市場的困境。即使推出了 F-150 Lightning 電動皮卡,其銷量表現還是難以與 Cybertruck 匹敵。雖然福特也積極開發低成本電動車平台,但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為了應對市場變化,福特甚至考慮推出「增程型」混合動力車款,希望能吸引那些對純電動車還在觀望的消費者。
面對這些挑戰,Jim Farley 對美國現行的關稅政策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現在的關稅政策對福特來說並不利。Farley 特別點名 Hyundai-Kia 和 Toyota 等車廠,指出這些業者在美國進口大量汽車,卻沒有受到額外關稅的影響。他呼籲,如果美國要實施關稅,就應該對所有汽車製造商一視同仁,避免出現「選擇性」保護,讓部分進口競爭者從中獲利。不過,福特發言人 Ian Thibodeau 後來也澄清,Farley 並非呼籲提高關稅,而是希望現行政策不要只對從北美進口零件或汽車的全球汽車製造商產生負面影響,讓來自韓國、日本和德國的車廠可以繼續不受限制地向美國出口汽車。
關稅政策的潛在影響不容小覷。Farley 警告,如果對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商品徵收 25% 的關稅,汽車產業的利潤將會大幅縮水,甚至可能「蒸發數十億美元」,對美國汽車產業的就業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最終導致消費者必須負擔更高的價格。他認為,如果這些關稅真的實施並持續下去,將會產生「毀滅性影響」。儘管如此,Farley 仍然相信美國政府「致力於加強,而不是削弱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並且理解汽車產業對就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從福特的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傳統汽車製造商在轉型電動車市場時所面臨的挑戰。技術變革、市場競爭,再加上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帶來的影響,都讓汽車產業的未來充滿變數。關稅在保護國內產業的同時,是否會損害消費者利益並引發貿易戰?福特又該如何調整策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中實現盈利?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展望未來,汽車製造商需要更注重技術創新、成本控制和市場拓展,才能在電動車市場中取得成功。同時,政府也應制定更全面、更具可持續性的產業政策,以促進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保護主義或許能在短期內提供支持,但長期來看,可能會阻礙創新和產業升級。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需要汽車製造商和政府攜手合作,才能在這場變革中取得勝利。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06/ford-goes-protectionist-as-ev-losses-top-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