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改寫後的內容:

**自動駕駛的寒冬?從Cruise隕落看產業趨勢**

最近自動駕駛領域可說是風波不斷,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消息莫過於通用汽車(GM)正式完成對Cruise的收購,並隨即宣布大幅裁員50%,將近1000人丟了飯碗。這家曾經被視為robotaxi領頭羊的公司,如今黯然落幕,實在令人唏噓。

GM這步棋到底打得如何?汽車產業觀察家Kirsten Korosec就質疑,通用汽車是否真能留住Cruise剩下的工程師人才?這些人才又是否願意為GM效力,將他們的專業轉移到更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ADAS),像是Super Cruise,甚至是最終實現個人自動駕駛汽車的目標?畢竟,這些工程師當初加入Cruise,或許更多是衝著創辦人兼執行長Kyle Vogt的個人魅力。

說到Cruise,其實他們並未完全放棄robotaxi的夢想。有內線消息指出,Cruise原本打算實施一個名為「Project Rhino」的改造感測器計畫,希望能藉此解決2023年10月發生的那起重大事故。當時,一名行人被其他車輛撞倒後,又被Cruise的robotaxi拖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Project Rhino」的構想是在車底增加額外的感測器,希望能提升車輛對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加州自動駕駛測試里程驟降,背後原因不單純**

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的數據顯示,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里程數大幅下降了50%。雖然Cruise的衰落是主要原因之一,但這恐怕也反映了整個自動駕駛產業正面臨一些更深層的挑戰,像是技術瓶頸、法規限制、以及大眾接受度等等。

回想起Waymo發展初期,也曾面臨類似的困境。但他們選擇與Uber合作,將服務導入人群。現在,你已經可以在Uber App上看到Waymo的選項,雖然還不能提供載客服務,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

**電動車的美好與現實:續航力、充電設施的雙重考驗**

除了自動駕駛,電動車和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Kirsten分享了她駕駛2024 Kia Niro EV的經驗,發現在寒冷的冬天,電池續航里程明顯縮短,而且充電設施也不夠完善。更讓她受不了的是,這款車竟然把音量控制整合到觸控螢幕裡,她認為實體按鈕明明更方便、更安全。

這其實點出了現今電動車發展的一大痛點。即使車廠不斷推出新款車型,但如果充電的便利性和速度沒有顯著提升,消費者還是很難下定決心放棄燃油車。就像Kirsten在Planet Fitness停車場找到的EVgo充電樁,充電速度竟然只有可憐的17kW,實在讓人崩潰。

**產業新動態:國防應用、貨運智慧、航空燃料**

除了Cruise的事件和電動車的挑戰,近期還有一些產業動態值得我們關注:

* Applied Intuition 收購了 EpiSys Science Inc.,這代表自動駕駛技術正悄悄向國防領域擴展。

* GenLogs 獲得了1460萬美元的A輪融資,反映了市場對貨運智慧軟體的潛力相當看好。

* Presto 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顯示投資人對電動車充電領域依然充滿熱情。

* Lyft 與 Anthropic 合作開發 AI 助理,希望能藉此提升客戶服務效率。

* 一家名為 Circularity Fuels 的新創公司,正在開發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航空燃料的技術,聽起來相當具有潛力。

總體來說,儘管自動駕駛的發展道路充滿挑戰,但整個產業仍在不斷前進,新的創新也不斷湧現。

**總結與展望**

從Cruise的衰落到電動車的挑戰,再到新創公司的創新,自動駕駛領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以下是一些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 通用汽車能否成功整合Cruise的人才和技術?

* 如何解決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問題,重建公眾信任?

* 如何完善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消除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 自動駕駛技術將如何影響運輸、物流和城市規劃等領域?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自動駕駛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06/pour-one-out-for-cruise-and-why-autonomous-vehicle-test-miles-droppe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