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改寫後的內容:

社群媒體的下一步是什麼?Instagram的潛在替代方案正在崛起

近年來,使用者對於大型科技公司所掌控的社群平台,特別是Instagram,越來越感到不滿。不滿的原因很多,像是隱私疑慮、對演算法的不信任,以及缺乏對自身數據的掌控權。這種情況下,一群開發者正積極打造基於開放協議的去中心化社群平台,希望能提供使用者更多自主性和選擇。

這些新興的社群平台,目標是建立一個更開放、更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路生態系統。它們的運作方式,是透過開放協議讓不同的應用程式可以互相連接,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網路,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聯邦宇宙」(fediverse)。

以下是一些值得關注的 Instagram 替代方案:

* **Pixelfed**: 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服務,但最近推出了官方的 iOS 和 Android 應用程式,讓更多人可以方便使用。Pixelfed 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基於 ActivityPub 協議,這代表它可以和 Mastodon、PeerTube 等應用程式互聯互通。更棒的是,Pixelfed 強調無廣告、開源、去中心化和時間軸排序,這些都是吸引使用者的重要因素。據 developer Daniel Supernault 透露,Pixelfed 的應用程式在上架的前兩天就突破了一萬下載,可見市場對這類替代方案的需求。

* **Flashes**: Flashes 是一個基於 Bluesky 的 Instagram 替代應用,目前還在 beta 測試階段。它使用 AT Protocol,並且受到 Bluesky 的圖片和影片限制。開發者 Sebastian Vogelsang 將 Flashes 定位為 Bluesky 的照片優先客戶端,並計劃推出跨 Flashes、Skeets (類似 Twitter 的應用) 和 Bluescreen (影片應用) 的高級訂閱服務。

* **Pinksky**: 另一個基於 Bluesky 的客戶端 Pinksky,同樣專注於提供照片優先的社群體驗。它具有類似 Instagram 的介面,甚至有 Stories 功能。Pinksky 的優勢在於,使用者可以直接利用現有的 Bluesky 朋友和追蹤者網路,省去了重新建立人脈的麻煩。

* **Skygram**: 這是一個基於網頁的應用程式,旨在提供更以照片為中心的 Bluesky 體驗。Skygram 的特色是使用者可以在應用程式中切換基於興趣的 Feeds,讓瀏覽體驗更加個人化。目前 Skygram 仍在開發中,程式碼已經在 GitHub 上公開。

這些應用程式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 **開放協議**: 它們都基於開放協議,這意味著它們可以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更大的、去中心化的網路。

* **使用者自主**: 它們賦予使用者更多的數據控制權和選擇權,讓使用者可以更自由地管理自己的內容和隱私。

* **關注社群**: 它們更注重社群互動,而不是過度依賴演算法推薦,希望能建立更真實、更有意義的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告指出,年輕一代 (Gen Z) 更傾向於離開 TikTok 轉向另一個中國社群應用,而不是回到 Instagram。這反映出年輕世代對於傳統社群媒體的不滿,以及對新型社群平台的開放態度。

當然,這些新興的 Instagram 替代方案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 **規模與影響力**: 這些應用程式能否真正挑戰 Meta 的 Instagram?它們需要克服哪些挑戰才能擴大規模並吸引更多使用者?

* **商業模式**: 這些開放社群平台要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它們是否需要採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捐贈、訂閱或社群治理?

* **互操作性**: 不同的開放協議之間要如何實現互操作性?如何確保使用者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自由地移動數據和建立連接?

* **內容審核**: 在去中心化的環境下,要如何有效地進行內容審核,同時保護言論自由?

總體而言,這些基於開放協議的去中心化社群平台,代表了一種新的社群媒體發展趨勢。雖然它們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但它們提供了一種潛在的未來方向,有望改變我們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些新興平台能否為社群媒體帶來一股新的力量。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09/these-apps-are-building-instagram-alternatives-on-open-protoc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