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修改後的文章: ### 小行星淘金熱?Karman+ 的太空採礦大夢 最近,新創公司 Karman+ 獲得了 20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準備幹一票大的:開發能夠前往小行星,並且自動開採資源的太空船。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情節,但背後有著巨大的潛力。 **太空資源:下一個淘金熱?** Karman+ 的目標是打造一種太空船,可以飛到數百萬英里外的小行星,開採小行星表面的土壤(regolith),提取裡面的水分,然後把這些水送回地球軌道,為太空拖船或是老舊的衛星補充燃料。更長遠的目標是從小行星上開採稀有金屬,為整個太空製造產業鏈提供原料,降低對地球資源的依賴。他們的邏輯很簡單:直接在太空獲取資源,比從地球發射要划算得多。 Karman+ 的 CEO Teun van den Dries 認為,相較於月球,甚至是從地球發射物資,小行星提供了一條更便捷、更廉價的資源獲取途徑。如果他們能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這些材料,就能夠啟動一個正向循環,讓許多現在無法實現的太空項目成為可能。 **技術挑戰與成本考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Karman+ 預計每次任務的成本可以控制在 1000 萬美元以下。要知道,過去 NASA 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動輒花費超過 10 億美元。Karman+ 認為,他們可以通過使用現成的組件和先進的自主技術來大幅降低成本。 但別忘了,小行星本身就是移動目標,而且距離地球非常遙遠,這對太空船的導航和自主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此外,目前並非所有衛星都使用氫和氧作為燃料,所以從小行星上開採的水,是否能被廣泛應用,還有待觀察。更重要的是, Karman+ 的太空船還在開發階段,離實際測試還有一段距離。 根據 NASA 的數據,小行星與地球的距離從幾十萬英里到數百萬英里不等,這意味著太空船需要極高的導航精度和自主能力。Karman+ 是否真能以低成本完成任務,仍然是個問號。 **市場潛力與競爭:誰能搶得頭啖湯?** Karman+ 認為,太空加油市場的潛力可能達到每年數十億美元。事實上,已經有其他的公司開始關注小行星採礦,像是 AstroForge。不過,太空資源的開發利用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市場規模和商業模式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Sten Tamkivi 對 Karman+ 的投資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他欣賞這個團隊的務實態度和詳細的計畫。在高風險、高回報的太空探索領域,這種謹慎的態度非常重要。 **太空經濟的新篇章?** Karman+ 的案例代表了太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那就是從單純的科研探索轉向資源開發和商業應用。如果 Karman+ 能夠成功,將對太空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 降低太空活動的成本,讓太空探索和開發變得更加容易。 * 為太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源支持,例如太空加油站和太空製造工廠。 * 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例如自主導航、資源提取和太空推進。 **風險與倫理:美麗新世界?** 在追求太空資源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潛在的風險和倫理問題: * **環境影響:** 小行星採礦可能會破壞小行星的環境,甚至影響地球的生態系統。 * **資源分配:** 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太空資源,避免資源壟斷和利益衝突?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國際法規:** 現有的國際法規是否適用於太空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是否需要制定新的規則來規範太空行為? 總而言之,Karman+ 的小行星採礦計畫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事業。雖然面臨諸多技術和商業上的不確定性,但如果能夠成功,將為太空經濟的發展開闢新的道路。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 Karman+ 在 2027 年的首次發射,是否能將科幻變成現實。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19/karman-digs-up-20m-to-build-an-asteroid-mining-autonomous-spacec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