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修改後的文章內容: ### 北約首次力挺「雙重用途」新創,歐洲國防科技投資大爆發! 最近,北約(NATO)首次公開支持歐洲的「雙重用途」新創公司,這可不是小事,它反映出歐洲在國防科技領域的投資正在加速。在美國不斷呼籲歐洲增加國防支出的背景下,歐洲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投資科技,來強化防禦能力。 ### 國防科技投資:歐洲的新焦點 現在,歐洲創投基金有高達 10% 的資金投入在「國防、韌性與安全」(DSR)科技,創下歷史新高。這代表什麼?代表更多國防科技新創公司有機會拿到資金,加速發展。 還記得美國副總統 J.D. Vance 和國防部長 Pete Hegseth 喊話歐洲增加國防預算嗎?這其實反映出美國希望歐洲盟友在國防安全上多分擔一些責任。而歐洲的回應是:與其單純增加軍費,不如投資國防科技,提升自身防禦能力。這種轉變,也顯示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正在重新調整。 ### DIANA 計畫:英國帶頭衝 這次事件的關鍵是北約的國防創新加速器(DIANA)計畫。簡單來說,DIANA 就是要幫助新創公司開發能應用於北約成員國的新技術。它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合作網絡,包含 23 個加速器據點和 182 個測試中心,把國防人員、新創公司和國防產業的大咖們連結在一起。 英國在這方面非常積極,他們透過國防與安全加速器(DASA)與 IoT Tribe 合作,主導英國在 DIANA 計畫中的參與,更進一步強化了 Janus Consortium 在軍民兩用技術領域的發展。Janus Consortium 這個名字取得很有意思,Janus 是羅馬神祇,有兩張面孔,象徵著軍民兩用技術的特性。 IoT Tribe 的執行長 Tanya Suarez 在接受 TechCrunch 採訪時提到,他們透過 DASA 的競賽機制,為加速器計畫增加了更多資源,吸引更多公司參與。目前參與的新創公司主要集中在監控和感測技術領域,這些技術無論是用於監控人員還是設備,都非常實用。 舉個例子,Winse Power 開發的光鏈技術,可以用光來傳輸電力和數據。這項技術不只能用於軍事上的感測和監控,還能應用於民用領域,像是遠端醫療設備或工業感測器。 ### 首批入選新創:臥虎藏龍 首批入選 DIANA 計畫的新創公司共有五家,分別來自法國、芬蘭、英國和斯洛伐克,技術領域涵蓋人工智慧、電子、半導體和材料科學。這也顯示出北約對於多元技術的廣泛需求。 * **AI Verse (法國):** 專注於解決電腦視覺模型訓練的圖像資料問題,像是圖像可訪問性、品質、隱私、準確性和標籤。 * **EIFys (芬蘭):** 這家公司是由大學研究人員創立,目標是將誘導結黑矽光電二極體商業化。 * **Metahelios (英國):** 他們利用奈米技術,為各產業開發成像技術。 * **RVmagnetics (斯洛伐克):** 專注於基於微波的感測器和識別技術。 * **Winse Power (芬蘭):** 就是前面提到的,開發光鏈技術,利用光傳輸電力和數據,應用於感測和監控領域。 這些新創公司的技術都很有潛力,可以同時應用在軍事和民用領域。例如,AI Verse 的圖像辨識技術可以用於軍事偵察,也能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或醫療影像分析。RVmagnetics 的感測技術可以用於監測軍事設備的狀態,也能應用於工業設備的預測性維護。 ### 雙重用途技術:機會與挑戰並存 雙重用途技術的發展帶來很多機會,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首先,要確保這些技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能安全可靠地應用,需要建立嚴格的標準和監管機制。其次,要避免這些技術被濫用,例如用於侵犯人權或進行網路攻擊,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 儘管有挑戰,雙重用途技術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軍事和民用技術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北約透過支持雙重用途新創公司,不僅能加強自身防禦能力,也能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 ### 未來趨勢:軍民融合加速 北約支持雙重用途新創公司的舉措,預示著未來國防科技發展的新方向。我們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計畫出現,促進軍事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和人才投入這個領域,雙重用途技術的創新速度將會加快,為軍事和民用領域帶來更多突破性的應用。 當然,隨著雙重用途技術的普及,相關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需要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共同制定規範,確保這些技術的發展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 TechCrunch 的編輯 Mike Butcher 長期關注歐洲科技發展,他的分析讓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歐洲國防科技投資的趨勢。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14/nato-backs-its-first-cohort-of-european-dual-use-start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