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源不只看授權?授權之外,社群、透明度和治理更重要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什麼才是「真開源」。很多時候,我們只看軟體有沒有通過 Open Source Initiative (OSI) 的認證,也就是看它的授權條款。但授權許可證真的能代表一切嗎? 授權只是一個法律上的定義,開源真正的精神還包括社群的參與度、開發過程的透明度,以及專案的治理結構。

舉個例子,有些「開源公司」會把核心功能藏在付費牆後面,這樣真的算是開源嗎? 專案的開發過程是不是夠透明? 社群在專案裡有多少話語權?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Android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Google 的 Android 開放原始碼專案 (AOSP) 採用了 Apache 2.0 授權,法律上來說是完全開源的。但 Google 實際上透過與硬體廠商簽訂「反碎片化協議」,限制他們使用修改過的 Android 版本。而且,Android 的發展方向和社群參與度,其實都掌握在 Google 手裡。就像 Tidelift 的 Luis Villa 說的,Android 的授權很開放,但要提交 patch 或了解下一個版本什麼時候發布,卻非常困難。

Percona 創辦人 Peter Zaitsev 認為,治理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專案由單一公司主導,這家公司隨時可以更改授權。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CNCF) 的 Dotan Horovits 也提出,當單一供應商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做出變更時,開源專案可能會走向「黑暗面」。所以,供應商主導的開源專案,真的沒有矛盾嗎?

最近 AI 領域也有很多關於開源的爭議。中國的 DeepSeek 模型用 MIT 授權發布,但訓練資料等細節並不透明。Hugging Face 正試圖創建一個「更開放」的 DeepSeek 推理模型。Meta 的 Llama 大型語言模型 (LLM) 雖然比其他模型更「開放」,但還是有一些商業限制。Luis Villa 覺得 Llama 並不是真正的開源。不過 Emily Omier 認為,這些試圖「腐化」開源定義的行為,反而證明了開源的影響力有多大。

歐盟的 AI 法案對「自由和開放原始碼」的 AI 系統有特別規定,這可能也是一些公司試圖重新定義「開源」的原因之一。Luis Villa 警告說,很多人因為開源的品牌價值和監管影響,想要改變開源的定義,這樣很不好。

那麼,到底要怎麼定義「真正的開源」呢? 當然,加入社群參與等額外標準有它的道理,但維持清晰的授權許可證定義,可以簡化問題,減少主觀性。OSI 的 Stefano Maffulli 認為,社群、開放設計和開發等概念本質上是哲學性的。定義的目的,是要提供可以評分的標準,而授權許可證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式。

總之,判斷一個專案是不是「真開源」,不能只看授權許可證,更要看它背後的社群、透明度和治理結構。尤其在 AI 時代,如何維護開源的精神,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以下是一些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 如何在商業利益與開源精神之間取得平衡?

* 如何確保開源專案的透明度和社群參與度?

* AI 領域的「真開源」應該如何定義?

* 監管政策會如何影響開源的發展?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08/why-the-spirit-of-open-source-means-much-more-than-a-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