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科技公司 Rapyd 正在尋求新一輪融資的消息引發業界關注。然而,與 2021 年 90 億美元的估值相比,這次的估值大幅下降至 35 億美元,這無疑反映了風險投資市場的寒意,以及獨角獸企業普遍面臨的估值修正壓力。Rapyd 的案例也顯示,在高利率和經濟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即使是備受矚目的新創公司也難以避免估值下調的命運。
那麼,Rapyd 估值大幅縮水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宏觀經濟環境是主要因素。2020 年和 2021 年,風險投資市場異常火熱,導致許多公司的估值被過度膨脹。隨著聯準會升息和經濟放緩,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估值也隨之進行修正。事實上,不只 Rapyd 面臨估值下調的困境,即使是支付巨頭 Stripe,其估值也從 950 億美元降至 500 億美元。這顯示了整個金融科技產業都面臨著類似的壓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 Rapyd 過去可能存在未公開的融資輪。Rapyd CEO Arik Shtilman 曾在 2023 年表示,公司即將完成 7 億美元的融資,但該輪融資並未公開宣布,讓人不禁懷疑是否順利完成,以及實際估值究竟是多少。
此外,根據 PitchBook 的數據顯示,2024 年前九個月,估值持平或下降的融資比例達到十年來新高,佔所有交易的 27%。這表明估值下調已成為普遍現象,而非單一事件。
面對估值下調,Rapyd 並未停止擴張的腳步,而是積極尋求併購機會。公司計劃利用新一輪融資收購一家支付處理新創公司。近年來,Rapyd 已進行多次收購,例如:2022 年以 1 億美元收購冰島支付新創公司 Valitor;2023 年以 6.1 億美元收購全球支付平台 PayU 的部分業務。透過併購,Rapyd 可以快速擴大業務範圍、提升技術能力,並進入新的市場。
然而,併購也存在風險,例如整合困難、文化衝突等。Rapyd 能否成功整合這些併購對象,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Rapyd 的案例對金融科技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新創公司,在高成長時期要保持警惕,不要過度膨脹估值。同時,也鼓勵新創公司在市場低迷時期尋找機會,透過併購或合作來提升競爭力。此外,投資者也需要更加理性地評估新創公司的價值,避免盲目追逐高估值。估值應基於公司的實際業績、成長潛力和市場前景,而非僅僅依靠市場情緒。
展望未來,金融科技產業將更加注重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新創公司需要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並實現穩定的現金流。同時,監管機構也將加強對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以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維護金融穩定。
可以預見的是,金融科技產業將迎來一波洗牌,只有真正具有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公司才能生存下來。如果 Rapyd 成功完成這次 3.5 億美元的融資,接下來的挑戰將是如何有效利用這筆資金,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這家公司能否在這次洗牌中脫穎而出,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