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變聲術:Sanas 如何用技術挑戰口音歧視? 最近科技圈對 Sanas 這家公司相當關注,他們開發的 AI 技術能即時調整客服人員的口音,這項技術的潛力與爭議性都值得深入探討。 Sanas 成立於 2020 年,他們的核心技術是透過 AI 即時調整說話者的口音。根據 Sanas 聯合創始人 Sharath Keshava Narayana 的說法,這項技術的目標不是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是強化溝通體驗,同時保留說話者的情感和個人特質,並減少環境中的雜音。 Sanas 的技術基於專利的 AI 演算法,能夠辨識語音模式並即時調整。為了訓練這些 AI 模型,他們收集了來自合作夥伴和內部配音員的 5000 萬條語音資料。最近,Sanas 收購了競爭對手 InTone,Narayana 表示,這將有助於強化 Sanas 的智慧財產權,並擴大客戶基礎。目前,Sanas 在醫療保健、物流和硬體製造等產業擁有約 50 家客戶,年 recurring revenue 達到 2100 萬美元。 Sanas 的創立故事,其實源於一段真實經歷。創辦人 Max Serebryakov 和 Shawn Zhang 的一位朋友 Raul 在客服中心工作時,因為口音問題而遭受歧視,甚至被迫接受「口音中和訓練」,這對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這件事啟發了 Max 和 Shawn,他們決定開發一套解決方案,以減少口音偏見。 這個故事點出了 Sanas 技術的核心價值:解決口音歧視問題。在許多產業,特別是客服中心,帶有特定口音的員工經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Sanas 希望透過他們的技術來消除這種偏見,讓每個人都能夠在更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當然,Sanas 的技術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研究指出,接觸不同的口音實際上可能有助於消除偏見。此外,也有人擔心 Sanas 的解決方案可能會導致客服中心員工的同質化。 在 2022 年《The Guardian》對 Sanas 的報導中,一些技術專家表達了對這種同質化的疑慮。他們認為,Sanas 的技術可能會讓所有客服人員聽起來都一樣,從而失去文化多樣性。 Narayana 對此反駁說,Sanas 的使命是打破溝通障礙、減少歧視,並擴大全球範圍內的聲音。他認為,Sanas 正在努力建立一個溝通是橋樑,而不是障礙的世界。 Sanas 的商業發展也相當快速。近期,他們宣布完成了一輪 6500 萬美元的融資,公司估值超過 5 億美元。這次融資由 Quadrille Capital 和 Teleperformance 領投,Insight Partners、Quiet Capital、Alorica 和 DN Capital 也參與了投資。 Sanas 計劃利用這筆資金開發新的「語音轉換」演算法,擴展到新的地區,並探索醫療保健、零售等產業的機會。此外,他們還計劃擴大團隊規模,並在菲律賓開設一家新辦公室,因為菲律賓是數百萬個聯絡中心的所在地。 Narayana 強調,Sanas 將繼續專注於負責任地擴大規模和不斷創新,並為應對潛在的挑戰做好準備。 總體而言,Sanas 的 AI 口音調整技術在客服領域具有相當大的潛力,有機會幫助消除口音歧視,並改善溝通效率。然而,這項技術也引發了一些關於文化同質化和潛在偏見的擔憂。未來,Sanas 需要在技術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倫理和社會影響,確保他們的技術能夠真正促進公平和包容的溝通環境。 身為科技媒體,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Sanas 的技術是否真的能如他們所說,打破語言隔閡,還是會不小心製造出另一種形式的文化霸權?這需要整個產業共同思考和監督。

原始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02/19/sanas-taps-ai-to-change-call-center-workers-accents-in-real-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