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名為 "Andrew is a Luddite" 的郵件,意外引發了一場關於科技與人際互動的深度討論。這場對話的核心議題是:當科技不斷消除生活中的「摩擦」,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時,我們是否也正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某些重要的東西,例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社群的凝聚力?

科技便利的代價:「尤里西斯協議」與人際互動的解構

Andrew 對於科技可能導致的社會孤立提出了質疑,而 Ben 則戲稱他為「Luddite(反科技者)」。這種標籤化的背後,隱藏著對科技發展的複雜情感。Ben 坦言,科技在減少日常瑣事上的摩擦的確不容否認,但也因此減少了人們互動的機會。

Mark 在郵件中更具體地列舉了一些例子,點出了科技如何「解構」人們的體驗:

  • DoorDash 代替親自取餐:消費者表面上想要的是食物外送,但實際上失去的是前往餐廳、感受環境、與店員互動的機會。
  • Uber 代替朋友接送:方便快捷的 Uber 取代了請朋友幫忙,也減少了朋友之間交流和建立情誼的機會。
  • TaskRabbit 代替鄰里互助:雇用 TaskRabbit 完成任務,看似節省了時間,卻也錯失了與鄰居互動、建立社區連結的機會。
  • 約會 App 代替傳統社交:約會 App 簡化了尋找伴侶的過程,但也可能讓人們錯失了通過朋友或教會等傳統途徑認識伴侶的機會,這些傳統途徑往往伴隨著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穩固的關係。

Mark 引用了「Ulysses bargain(尤里西斯協議)」的概念,點出了科技便利背後的盲點。Ulysses bargain 指的是,人們當下想要的東西,可能與長遠目標不符。有時候,那些看似不必要的「摩擦」,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請朋友載去機場,雖然麻煩了朋友,但也提供了交流和建立情誼的機會。正如 Mark 所說,「有時候,被迫做一些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實際上是為了我們長遠的利益,而且我們會很高興我們做了。」

科技非原罪:關鍵在於如何「主動參與」

儘管對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所警惕,Ben 仍然強調,「科技本身並不是問題的根源,而是人們如何使用科技。」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方向並非不可逆轉,關鍵在於如何利用科技來增強人際連結。

群組聊天便是一個例子。它可以成為促進社群形成的工具,但前提是人們必須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Facebook 演算法的推送。

Ben 對於監管抱持較為謹慎的態度,他認為現在就對科技發展進行限制,可能會錯失科技在改善社會連結方面的潛力。他以大型語言模型 (LLM) 為例,指出 LLM 本身不具備學習功能,但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如何使用 LLM 來獲得更好的體驗和成果。

Ben 還觀察到,隨著科技生產力的提高,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在上升,例如醫療保健和教育。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需要對這些非科技領域提供更高的補償,以使其具有吸引力。他甚至提出,如果科技真的取代了許多工作,人們可能會轉向更具創造性和人際互動性的工作,從而改善社會體驗。

「Touch Grass」:一個提醒人們接觸現實的 App

為了提醒人們不要過度沉迷於網路世界,Jeff 推薦了一款名為 "Touch Grass" 的 App。這個 App 的運作方式十分有趣:使用者可以設定 App 的使用時間限制,一旦達到時間限制,就必須拍攝觸摸草地的影片才能獲得更多使用時間。這個 App 雖然看似簡單,卻點出了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人們越來越習慣於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而忽略了真實世界的美好。

展望未來:培養自主性,走出舒適圈

Ben 的最後想法是,社群連結的問題是一個文化問題,解決方案在於提高人們對問題的認識,並且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社群活動。他認為,科技可以促進連結,但真正的連結需要人們走出舒適區,親身參與。

總而言之,這場討論的核心在於提醒我們:在使用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讓科技剝奪了我們與人互動、建立連結的機會。關鍵在於培養自主性和能動性,主動追求真實的人際互動,才能避免陷入孤立的困境。

值得思考的問題:

  • 我們是否過度依賴科技,而忽略了真實世界的美好?
  • 我們該如何平衡科技帶來的便利與人際互動的機會?
  • 科技公司是否應該承擔起促進社群連結的責任?
  • 「Touch Grass」這類 App 是否能有效幫助人們擺脫網路成癮?

這場對話不僅點出了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更提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解決方案。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FVUlpICaE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