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ll-In Podcast 原班人馬缺席的這週,一場由 Jason Calacanis 召集的「代班」圓桌會議,卻意外地成為近期最深刻的對話之一。集結了能源專家、創投家與政治評論家,這場對談從一個看似單純的科技產品發布會開始,最終描繪出一幅由 AI 競賽、能源危機、中美對峙與美國內部分裂交織而成的全球圖景。

GPT-5 的「皇帝新衣」?OpenAI 首次跌下神壇

對話的起點,是 OpenAI 備受矚目的新模型 GPT-5。然而,市場的反應卻出奇地冷淡。與其說是一次技術革命,更像是一次常規更新。嘉賓們普遍認為,這次的發布會顯得「平淡乏味」,甚至有些「混亂」,完全沒有 GPT-4 問世時那種劃時代的震撼感。

動搖的技術霸權
創投家 Gavin Baker 的觀察一針見血:「這是 OpenAI 首次在發布新模型時,沒能在性能上取得決定性的領先。」 他指出,在一些更新、更具挑戰性的基準測試中,例如專為測試模型推理極限而設計的「Humanity's Last Exam」,競爭對手 xAI 的 Grok 4 表現甚至超越了 GPT-5。

這背後可能潛藏著兩個危機:

  1. 基準飽和 (Benchmark Saturation):我們現有的 AI 評分標準,如 MMLU,可能已經「被玩壞了」。頂尖模型都已在這些測試上刷到頂峰,導致分數無法再反映真實能力的差距。
  2. 人才流失 (Talent Drain):近期 OpenAI 內部,特別是安全團隊的人事動盪,可能已經開始實質性地拖累其研發的腳步。

儘管如此,Gavin Baker 仍強調,OpenAI 在產品化與使用者體驗 (UX)上依然是無可爭議的王者。只是,它那曾經堅不可摧的技術護城河,首次出現了缺口。

看不見的體驗躍進
然而,David Friedberg 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他認為,外界低估了 GPT-5 在「多模態路由 (Multimodal Routing)」上的隱性突破。這項技術就像一個聰明的總機,能自動分析你的問題,然後在後台調用最適配的底層模型來執行——無論是需要快速反應的簡單問答,還是耗時較長的深度研究。

對普通用戶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 UX 升級。你不再需要糾結該用哪個模型,系統會為你做出最佳選擇,這讓 AI 的使用變得前所未有的流暢和高效。

萬億美元的終極拷問
面對 AI 領域動輒數萬億美元的巨額投資,政治評論家 Ben Shapiro 拋出了最根本的商業質疑:「所有這些投資,能否足夠快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提升,來支撐這些瘋狂的估值?」他將此情此景與 2000 年的網路泡沫相提並論——當時技術雖已存在,但真正的商業價值和生產力爆發卻是多年後的事。

Gavin Baker 強力反駁了這個類比。他認為,AI 時代的 GPU 算力,與網路泡沫時期的「暗光纖 (Dark Fiber)」有著本質區別。當年的光纖鋪設後大量閒置,而今天的 GPU 幾乎在部署的瞬間就被 100% 滿載運行,甚至到了「會融化」的地步。這證明市場需求極度旺盛,真實的回報(如 Meta 在 AI 廣告投放上的成功)已經開始浮現,這不是泡沫,而是真實的產業革命。


AI 的貪婪胃口:點燃全球能源新戰場

AI 的發展離不開能源,而且其需求量遠超想像。能源專家 Phil Deutsch 直言,AI 對電力的需求,可能是比拜登政府《通膨削減法案》影響更深遠的經濟驅動力。

  • 驚人的需求:AI 公司 Anthropic 公開表示,未來幾年內需要高達 50 GW 的穩定電力。這是什麼概念?這幾乎相當於美國一整年的新增發電量總和。
  • 核能復興:這種對 7x24 小時不間斷清潔電力的龐大需求,正意外地推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Rs)的發展。這些更安全、更靈活的新一代核能技術,正迎來復興的曙光,因為只有核能才能滿足 AI 資料中心對穩定基載電力的苛刻要求。
  • 中美能源競賽:中國在再生能源領域的擴張速度驚人(每 18 個月就增加一個與印度總發電量相當的 1 太瓦),但在能源戰略上存在致命弱點——高度依賴進口煤炭和天然氣。相比之下,美國憑藉其能源自主的優勢,在這場競賽中佔據了更有利的位置。

新冷戰的棋局:關稅、科技封鎖與國運之爭

所有關於 AI 與能源的討論,最終都匯入了中美地緣政治的洶湧暗流。而川普時代開啟並可能延續的「關稅戰」,正是這場衝突的前線。

關稅這把雙面刃 - 關稅政策在嘉賓中引發了激烈辯論:

  • Gavin 的「實驗論」:他認為川普的關稅是一場值得做的「實驗」。歷史上,關稅曾是民主黨的政策工具。當川普實施後,外界預期的災難性貿易戰和經濟衰退並未發生,反而證明了美國市場的強大籌碼。
  • Ben Shapiro 的「戰略論」:他雖支持對中國施壓,但認為單純的關稅是戰術而非戰略。「你不能只對中國築牆,而不對世界其他地方敞開大門。」他主張,美國應積極與盟友建立自由貿易網絡,形成一個排擠中國的經濟聯盟,而不只是單打獨鬥。
  • Friedberg 的「市場扭曲論」:他從經濟學原理出發,警告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預(無論是關稅懲罰還是產業補貼)都會扭曲市場,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他舉例說,美國政府對太陽能和風能的大力補貼,間接擠壓了對新一代核能技術的投資,導致美國在 SMRs 領域反而落後於中國,這就是政策好心辦壞事的典型。

攸關國運的競賽
嘉賓們一致認為,這場圍繞 AI、半導體和新能源的競爭,對中美雙方都具有「攸關國運 (Existential)」的性質。 Ben Shapiro 警告,如果讓中國贏得 AI 競賽,其利用無孔不入的監控技術和軍事現代化所構成的威脅,對美國而言將是致命的。 然而,多位嘉賓也點出了中國的根本性弱點:缺乏真正的「法治 (Rule of Law)」。在一個無法有效保障私有財產和合約精神的環境中,很難誕生出能夠挑戰權威、自下而上的顛覆式創新。這或許是美國在這場長期競賽中最大的制度優勢。


美國夢的裂痕:從房價飆升到社會主義的幽靈

在應對外部挑戰的同時,美國內部正被深刻的社會矛盾撕裂。一則在內布拉斯加州市民大會上,民眾對政府官員怒吼的影片,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普遍的絕望與憤怒——無論政府是花錢還是省錢,人民都感到被背叛。

社會主義的預言
David Friedberg 拋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預測:「社會主義將席捲這個國家。」他的邏輯是,當絕大多數民眾感到生活水平停滯,而房租、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卻不斷飛漲時,他們會本能地尋求政府的庇護,要求「更多的干預」。而當這些干預政策失敗時(這幾乎是必然的),民眾的反應不是要求更少的干預,而是要求「更強力、更徹底的干預」,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流不動的美國夢
Ben Shapiro 則從文化角度提供了另一層解釋。他認為問題的根源之一是「地理流動性 (Geographic Mobility)」的喪失。傳統的美國夢,核心是人們願意為了更好的機會而遷徙、冒險。但如今,由於各種社會福利與地方政策的捆綁,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留在原地」,並要求政府來解決他們當地的問題,而不是自己去尋找新的出路。

Jason Calacanis 則抓住了最現實的痛點:高不可攀的房價。
他認為,這根壓垮年輕一代的稻草,是所有社會焦慮的放大器。如果能通過大刀闊斧的政策改革(例如放鬆土地使用法規),大幅增加住房供給,將能極大地緩解社會矛盾,從根源上削弱極端思想的市場。


夏日精神食糧:嘉賓們的書單與影集推薦

在激烈的思辨之餘,嘉賓們也分享了他們的私人書單,一窺他們在關注些什麼:

  • Jason Calacanis (傳記愛好者):喜劇泰斗 Mel Brooks 的自傳《All About Me》、媒體巨擘 Barry Diller 的傳記《Who Knew》、紐約餐飲傳奇 Keith McNally 的回憶錄《I Regret Almost Everything》,以及設計雜誌《Monocle》。
  • David Friedberg (硬核科幻迷):正在讀 Andy Weir 的科幻小說《Project Hail Mary》(極樂世界),但他對書中一個關鍵的科學設定提出了挑戰。
  • Ben Shapiro (影視評論家):推薦丹麥的黑色懸疑劇《Department Q》(懸案密碼),並犀利地評價新版《超人》電影「平庸至極」。
  • Gavin Baker (奇幻文學粉絲):推薦了一套後末日背景的奇幻小說系列《Moonfall》。
  • Phil Deutsch (歷史與現實交錯):正在閱讀馬斯克的傳記和一本關於《英王詹姆士欽定本聖經》誕生歷史的書,同時推薦了美劇《The Penguin》(企鵝人)和《Dope Thief》。

原始連結:https://sites.libsyn.com/254861/openais-gpt-5-flop-ais-unlimited-market-chinas-big-advantage-rise-in-socialism-housing-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