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如何贏得 AI 競賽」的對話,卻意外地像一場精彩的交響樂。從最底層的稀土原料(MP Materials),到中樞神經的晶片設計(AMD),再到驅動這一切的心臟——能源基礎設施(Cruso),最終由一位願景整合者(NVIDIA)奏出華麗的終章。這不只是一場技術論壇,它更像是一份解剖圖,清晰地揭示了 AI 時代下,那條錯綜複雜卻攸關國運的全球產業鏈與國家戰略。

從塵土到晶片:MP Materials 與 AI 的物理根基

James Litinsky (MP Materials 創辦人兼 CEO)

在人人高喊數位轉型的時代,James Litinsky 的故事提醒我們:所有虛擬的偉大,都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物理基礎之上。他將一家破產的稀土礦場 Molycorp,轉變為美國本土唯一的稀土巨頭 MP Materials,這段從谷底翻身的傳奇,恰恰點出了硬體與實體世界在 AI 時代無可取代的地位。

  • 供應鏈即國安:重新定義「挖礦」
    Litinsky 強調,AI 不僅僅存在於雲端,更有一個正在崛起的「物理 AI」(Physical AI)世界——機器人、無人機、電動車、智慧工廠,這些需要「電氣化運動」(electrified motion)的終端,其核心驅動力來自「稀土磁鐵」。他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傳統的礦業,從單純的商業投資,提升至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他看見了別人所忽略的:掌握了最上游的原材料,就等於掌握了未來物理世界的入場券。
  • 公私合營的藝術:國防部與蘋果的雙重加持
    MP Materials 的成功,離不開其巧妙的合作模式。
    • 與美國國防部 (DoD) 的合作,堪稱風險管理的教科書。這不僅是資金挹注,DoD 更提供了一個「價格底線」(price floor),確保公司不會因潛在的市場傾銷(mercantilism)——例如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惡意競爭——而崩潰。同時,DoD 作為 100% 的承購夥伴(off-take partner)並參與利潤分成,這意味著美國納稅人的錢不僅投資了國家安全,更有機會獲得實質的經濟回報。這是一種將公共風險、私人利益與公共回報精妙結合的雙贏設計。
    • 與蘋果 (Apple) 的合作,則是對其商業模式與技術實力的最佳背書,證明了 MP Materials 不僅僅是戰略資產,更是能吸引頂級商業客戶的一流供應商。

晶片戰爭的現實主義:AMD 的務實佈局

Lisa Su (AMD 董事長兼 CEO)

如果說 Litinsky 描繪了基礎,那麼蘇姿丰博士則帶來了關於核心製造的務實見解。她的談話,為當下最熱門的「美國本土製造」(Onshoring)議題,提供了冷靜的成本分析與權衡。

  • 本土製造的「可接受溢價」
    當被問及台積電(TSMC)亞利桑那州新廠的成本時,她毫不避諱地承認成本會更高,但給出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範圍:「肯定超過 5%,但會低於 20%」,也就是「低雙位數」(low double digits)的增長。她的觀點非常明確:在一個 GPU 需求爆炸、供應鏈極其脆弱的時代,為了確保供應的穩定性與韌性,這個溢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穩定供應,遠比追求極致的低成本來得重要。
  • 生態系,而不僅僅是工廠
    蘇姿丰也點出了本土製造的真正挑戰:人才與生態系。她坦言,台積電在美國初期確實會面臨人才短缺和文化磨合,但她樂觀地表示,透過在地訓練,美國廠的良率(yields)已經能與台灣廠看齊,這有力地打破了「美國無法進行頂尖製造」的迷思。然而,她也強調,真正的挑戰在於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ecosystem)。一座晶圓廠無法孤立存在,它需要周邊的化學品、設備、封裝測試等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配合,這才是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需要長期耕耘的目標。
  • AI 設計晶片?是工具,不是取代
    對於 AI 是否會取代人類工程師設計晶片,蘇姿丰認為 AI 是一個無比強大的「輔助工具」。它能讓設計流程「快得多,也可靠得多」(much faster and more reliably),但最終的架構巧思、系統整合的創造力,仍然需要人類來主導。AI 將會設計晶片的「部分」,但不會是全部。

AI 的能源之渴:Cruso 與被遺忘的革命瓶頸

Chase Lochmiller (Cruso 創辦人兼 CEO)

在晶片與演算法的光環之下,Chase Lochmiller 拋出了一個極其致命、卻常被忽略的警訊:能源。他將資料中心重新定義為「AI 工廠」(AI Factories),這些工廠的胃口極其驚人,消耗的不再是千瓦(kilowatts),而是十億瓦(gigawatts)等級的電力。

  • 能源:下一個超級瓶頸
    Lochmiller 提出的數據令人咋舌:到 2030 年,美國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從目前佔全國總量的 2.5%,飆升至 10%。他直言,如果沒有足夠的電力,再強大的晶片、再先進的模型,都將成為無源之水。AI 革命的擴張速度,正直接受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的制約。
  • 解方:速度與效率的結合
    Cruso 的商業模式極具前瞻性。他們不再將資料中心建在遠離能源的城市,而是直接與能源來源地綁定。例如,在德州利用過剩的天然氣和風能,在內華達州則與電池回收公司 Redwood Materials 合作,建立由回收電池構成的微電網(microgrid)。這種模式一舉兩得:
    • 1. 能源效率:大幅減少長途電力傳輸的損耗。
    • 2. 建設速度:採用模組化(modular)的「樂高積木」(Lego blocks)方式建造,將傳統需要數年的建設週期縮短至數月。在分秒必爭的 AI 競賽中,「速度」(speed)就是一切。
  • AI 創造的藍領就業
    與 AI 將取代人類工作的普遍焦慮相反,Lochmiller 強調,建造這些巨大的 AI 工廠,需要數千名電工、管道工、建築工人。這為 AI 革命的社會經濟影響,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正向視角。

黃仁勳的終局之戰:從平台到生態,定義 AI 的遊戲規則

Jensen Huang (NVIDIA 創辦人兼 CEO)

作為壓軸,黃仁勳的發言充滿了自信與哲思。他將前面所有的環節——材料、晶片、能源——無縫整合,提出了一個宏大的商業與戰略願景,直指 AI 時代的核心邏輯。

  • AI 是生產力工具,而非工作終結者
    他堅定地反駁了「AI 取代論」,認為 AI 的本質是「增強」(augment)人類的能力。他的名言擲地有聲:「你不會因為 AI 而失業,但你會因為使用 AI 的人而失業。」他認為,AI 讓「每個人都是程式設計師」,極大地降低了技術門檻,釋放了全社會的創造力。這將促使企業去追求更多過去因成本或技術限制而無法實現的想法,進而創造出更多、更高價值的工作。
  • 稀缺資源的分配哲學:「下採購單」
    當被問及如何分配市場上供不應求的 H100 晶片時,他幽默而直接地回答:「下採購單(Place a PO)。」這句話的背後,並非簡單的先到先得,而是一個高度市場化且基於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的分配策略。NVIDIA 會提前一年與主要客戶溝通產品路線圖,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規劃資本支出。這是一種建立在信任與透明度之上的有序商業模式,確保了市場的穩定與可預測性。
  • 軟體定義硬體的護城河
    黃仁勳完美解釋了為何 NVIDIA 的舊款晶片(如 Hopper 架構)依然價值連城。其核心價值不僅在於硬體本身,更在於不斷優化、迭代的CUDA 軟體生態系。他透露,Hopper 晶片在出貨後的一年內,僅透過軟體升級,性能就提升了 4 倍。這是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巨大護城河,也讓客戶的巨額投資能夠持續保值甚至增值。
  • 國家競爭力的終極答案:平台霸權
    對於來自中國的 DeepSeek、Kimi 等強大開源模型的崛起,黃仁勳非但沒有感到威脅,反而認為這是「巨大的勝利」(a great win)。他的邏輯極具顛覆性:因為這些模型幾乎都在 NVIDIA 的平台上開發和運行。這鞏固了美國技術作為全球創新「標準」的地位。他總結道,贏得 AI 競賽的關鍵,不在於阻止他人創新,而在於確保自己擁有最先進、最完整的「技術堆疊」(tech stack),從而成為全球所有創新者都必須依賴的首選平台。這,才是真正的終局之戰。

原始連結:https://sites.libsyn.com/254861/winning-the-ai-race-part-3-jensen-huang-lisa-su-james-litinsky-chase-lochm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