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科技界的目光總會聚焦在蘋果的秋季發表會上。然而,正如資深科技分析師 Ben Thompson 在其最新的 Stratechery 週報中所指出的,今年空氣中的氛圍卻截然不同。儘管蘋果端出了一款在技術上「無可挑剔」甚至「大幅進步」的新 iPhone,市場的反應卻異常平淡,甚至夾雜著失望。

這背後並非蘋果的產品出了問題,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轉變:科技產業的「重心」正在悄然轉移。曾經的舞台王者蘋果,如今似乎正逐漸被推向聚光燈的邊緣。

舊時代的王者,新賽道的局外人:iPhone 的「存在危機」

曾幾何時,iPhone 發表會是全球科技圈的年度盛事,一舉一動都能牽動整個產業鏈的神經。但現在,這種萬眾矚目的盛況已不復存在。Thompson 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失落感的根源,在於世界已經轉向了新的焦點。

當整個行業都在為生成式 AI 的革命性突破而沸騰時,蘋果的策略卻顯得異常保守。Thompson 用一句極具份量的話來形容蘋果的處境:「這是一種對整個產品類別的主動放棄(willing abdication of entire product categories)。」這並非說蘋果沒有 AI 技術——其晶片中的神經網路引擎依然強大——而是在這場定義未來的生成式 AI 戰役中,蘋果選擇了令人費解的沉默與缺席。

這讓蘋果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它依然是「舊典範」中的霸主,能將硬體工藝、軟體整合與使用者體驗打磨至爐火純青。然而,當新的典範——AI——成為驅動未來的核心引擎時,蘋果在舊賽道上跑得再快,也難以激起新賽道觀眾的熱情。

Thompson 巧妙地引用了一個比喻:「如果一顆蘋果在森林裡掉下,但沒人聽見,它真的發出聲音了嗎?」iPhone 17 的鈦金屬機身、A20 晶片的驚人效能,就是那顆完美落下的蘋果。它的品質無可挑剔,但在 AI 革命的震天巨響中,它的落地聲,微弱得幾乎被完全淹沒。

不只是衛星網路:SpaceX 如何豪賭成為下個時代的「收租者」

為了凸顯蘋果的「邊緣化」,Thompson 將鏡頭轉向了另一家公司:SpaceX。如果說蘋果是在精雕細琢舊世界的寶石,那麼 SpaceX 則是在用一種極具侵略性的方式,試圖建立新世界的基礎設施。

近期,SpaceX 斥資 170 億美元收購 EchoStar 頻譜使用權的舉動,便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豪賭。表面上看,這是為了強化其星鏈(Starlink)的「手機直連」(Direct to Cell)服務,讓普通手機在沒有訊號的偏遠地區也能上網。但其背後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SpaceX 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在衛星通訊領域無可匹敵的平台。Thompson 分析道,這一步棋的終極目標是創造一種局面,讓電信巨頭如蘋果、Verizon、AT&T 在提供全球無縫覆蓋的通訊服務時,「別無選擇,只能與星鏈合作」。

透過掌握獨家的頻譜與技術優勢,SpaceX 正在從一個服務提供者,轉變為整個衛星通訊生態系的「收租者」。正如 Thompson 指出的,SpaceX 的目標是成為「唯一能在衛星手機服務上賺錢的實體」。這種建立平台、掌控基礎設施、讓所有玩家都依賴自己的策略,正是成為產業「中心」的經典路徑。

SpaceX 的行動與蘋果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在積極開拓並定義新戰場的邊界,另一個則在堅守日漸縮小的輝煌城堡。

從矽谷到閱兵場:科技競賽的終局是地緣政治

這場典範轉移的影響力,遠不止於消費科技的版圖,它正深刻地重塑全球的權力格局。Thompson 進一步將視角拉高到地緣政治層面,以近期由中國、俄羅斯和北韓共同參與的「勝利日閱兵」為例,揭示了當代科技競爭的殘酷真相。

這場閱兵不僅是政治宣言,更是一次赤裸裸的科技實力展示,從次世代的軍事硬體到核能力,無一不與尖端科技緊密相連。這部分內容看似與蘋果和 SpaceX 無關,實則點出了一個更宏大的背景:科技的競爭早已超越了商業範疇,它與國家安全、全球能源市場(如俄羅斯與其天然氣夥伴的關係),以及國際影響力交織在一起。

在這樣的脈絡下,一家公司是否處於產業「核心」,其衡量標準不再僅僅是市值或產品市佔率,更在於它是否掌握了那些攸關國家未來的「硬科技」——例如 AI 演算法、先進半導體(正如其他分析師熱議的 Intel 與 Nvidia 在 AI 晶片上的龍頭之爭),以及全球衛星通訊等戰略性領域。

蘋果的 iPhone 商業上依然極度成功,但在這些決定未來全球權力格局的戰場上,它的聲音確實越來越微弱,越來越處於「邊緣」。Thompson 的分析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科技的定義被重新改寫時,昔日的王者,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原始連結:https://stratechery.com/2025/apple-on-the-periph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