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AI王牌不是搜尋,而是你每天都在看的YouTube
當矽谷的風向標幾乎全都指向大型語言模型(LLM)時,一場關於「搜尋已死」的論戰甚囂塵上。從投資人到媒體,每個人都在問:在ChatGPT引領的AI新浪潮下,Google那台印鈔機——搜尋引擎——還能撐多久?然而,Ben Thompson在其部落格Stratechery中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我們可能都看錯了戰場。Google在AI時代最致命的武器,或許從來就不是搜尋,而是那個長期被科技菁英們「選擇性忽視」的巨人——YouTube。
文字菁英的盲點:為何我們總是錯看大眾市場?
Thompson的分析始於一場坦誠的自我反思。他直言,像他一樣的科技評論員、記者和創投家,往往有著根深蒂固的「文字偏見」(text bias)。「我們這群整天泡在Twitter上的人,」他剖析道,「之所以熱愛這個平台,是因為它高效、密集,充滿了以文字為載體的思想交鋒。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並不是絕大多數人上網的目的。」
這個群體的盲點在於,他們將「獲取資訊」和「高效交流」視為網路的核心價值,卻忽略了驅動大眾市場的真正引擎是「娛樂」與「情感連結」。回顧社群媒體的演進史,從文字(部落格、論壇),到圖片(Facebook、Instagram),再到短影音(TikTok),趨勢再明顯不過。TikTok的崛起,正是因为它徹底擺脫了傳統社交圖譜的束縛,單純用演算法為用戶推送最能刺激多巴胺的娛樂內容。
Thompson恍然大悟地指出,YouTube其實才是這個模式的鼻祖。「YouTube就像房間裡那頭最明顯的大象,我卻因為自己不常看影片而忽略了它。」事實上,數據早已證明一切:在美國家庭的客廳裡,YouTube的觀看時長已超越Netflix,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大串流服務。它不只是個影片平台,更是創作者經濟的核心樞紐與當代流行文化的發源地。
AI垃圾內容的煉金術:為什麼內容洪水對YouTube是天大的利多?
進入生成式AI時代,一個普遍的憂慮是「AI slop」(AI生成的低品質垃圾內容)將淹沒整個網路。然而,Thompson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論點:對YouTube而言,AI slop非但不是威脅,反而是一種「策略性優勢」(strategy credit)。
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先釐清YouTube的核心競爭力。它的護城河從來就不是阻止低品質內容上傳——事實上,它每天都在應對上傳時長超過500小時的影片洪流。YouTube真正的魔法在於其登峰造極的推薦演算法,能夠從這片內容汪洋中,精準地為每一位用戶淘選出他們最感興趣的「黃金」。
從這個角度看,AI內容生成工具(如Google DeepMind近期發表的Veo模型)的普及,只會讓內容的「原料」呈指數級增長。「很多人擔心AI會製造內容垃圾,但對YouTube來說,這就像給煉金術士更多的鉛,」Thompson比喻道,「他們的演算法就是點石成金的魔法,原料越多,最終能煉出的黃金也就越多。」
更深一層的分析則指向商業模型。對Meta或TikTok來說,用戶在自家伺服器上生成AI內容是一筆純粹的運算成本。但YouTube的模式截然不同。它本就需要向創作者支付內容分潤。而AI生成的內容,其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長期來看,支付給AI內容的分潤也可能遠低於人類創作者。這意味著,AI不僅擴大了內容供給,還有可能直接優化YouTube的利潤結構。這並非顛覆式創新,而是一種教科書級別的「持續性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在現有模式上做得更好、更便宜、規模更大。
點亮每個像素的商業潛力:當影片本身成為無限的廣告貨架
如果說AI內容生成強化了YouTube的防禦,那麼AI驅動的貨幣化就是它最鋒利的矛尖。Thompson認為,在上週的「Made on YouTube」活動中,最被市場低估的發布,其實是那句看似平淡無奇的更新:「利用AI讓產品標記更容易」。
這句話背後,隱藏著將影片廣告帶入全新次元的巨大潛力。過去,創作者需要在影片中手動標記商品,費時費力。現在,AI能夠自動分析影片,在產品被提及或出現的最佳時機,彈出購物標籤。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Thompson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場景:當你在觀看一支家居改造影片時,被背景書架上的一款電鑽所吸引。在過去,你可能需要暫停影片、截圖、然後去Google以圖搜圖。但在不久的將來,你只需點擊那個電鑽,YouTube的AI就能即時辨識它,並提供一個附帶聯盟行銷分潤的購買連結。更進一步,品牌方甚至可以為「出現在熱門影片中的特定商品」的點擊權進行即時競標。
這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YouTube影片中的每一個像素,都可能成為一個可競價、可追蹤、可轉化的廣告版位。 這讓影片廣告的庫存(inventory)從有限的貼片廣告,擴展到近乎無限的「場景內廣告」。這不僅是Google最擅長的廣告拍賣模式的完美延伸,更是將數位廣告與實體世界無縫連結的終極形態。「我一直以為Meta會率先實現這個願景,」Thompson坦言,「沒想到是經常被批評反應遲鈍的Google,悄悄地將其變為現實。」
新劇本:Google不再是防守者,而是手持長矛的進攻者
綜合以上分析,Thompson坦承自己對Google的看法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過去,他與許多分析師一樣,對Google看似混亂、缺乏統一AI戰略的組織結構感到困惑。但現在他意識到,這種「大學校園般」的研發文化,雖然讓華爾街頭痛,卻可能正是它在典範轉移中保持活力的原因。
當我們將視角鎖定在「文字世界」,Google的形象是一個焦慮的衛冕冠軍,疲於應對AI對其搜尋業務的侵蝕。但如果我們將戰場切換到「影片世界」,Google的形象則瞬間轉變為一個手持AI長矛、蓄勢待發的進攻者。
YouTube這個平台,完美地承接了Google最頂尖的AI研究成果(來自DeepMind),並將其應用於「內容生成」與「內容貨幣化」這兩個可以無限循環、彼此增強的飛輪上。
最終,Thompson留下了一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從長遠來看,究竟是文字更重要,還是影片更重要?從過去十年的社群媒體發展史來看,答案似乎不言而喻。或許,Google在AI時代的最佳劇本,主角從來就不是搜尋,而是那個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從未真正看懂的巨人——YouTube。對於那些想更深入了解這一觀點的讀者,Ben Thompson在Stratechery上的原文提供了更詳盡的論證。
原始連結:https://stratechery.com/2025/the-youtube-tip-of-the-google-sp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