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在一場AI startup school的對談中,從「智慧大爆炸」的黎明,到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的迫切性,再到即將來臨的數位超級智慧,暢談了他過去的奮鬥、當前的項目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探討,更是一次深入其核心思想的旅程。

創業初心:實用勝於偉大

當被問及何時感受到打造「偉大」事業的衝動時,馬斯克坦言,他最初的目標並非追求抽象的「偉大」,而是更實際的「實用性」。他回憶道:「我只是想嘗試做一些有用的東西,因為任何真正『偉大』事物的成功機率似乎都很低。」這種務實主義貫穿了他的職業生涯。

  • Zip2 時代 (1995):網路浪潮的初試啼聲
    馬斯克憶述了創立第一家網路公司 Zip2 的艱辛歲月。當時,他面臨著在史丹佛大學攻讀材料科學博士(研究電動車超級電容)與投身初生的網際網路之間的抉擇。他最終選擇了後者,儘管他認為失敗的可能性極高,但仍渴望一試。他與弟弟金巴爾·馬斯克 (Kimbal Musk) 在幾乎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創辦了Zip2,親自編寫程式碼,睡在狹小的辦公室,並在YMCA解決盥洗問題。Zip2的目標是將地圖、路線指引和黃頁資訊搬上網路。 馬斯克還分享了一段插曲:「我記得當時向我的教授請求延期,因為我預期Zip2會失敗,教授還說那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對話——結果還真是。」
  • Zip2 的教訓:控制權與願景的重要性
    從Zip2學到的關鍵教訓,是關於傳統媒體公司作為投資者和董事會成員的負面影響。他提到,這些公司(如Knight Ridder、紐約時報、赫斯特)試圖以他認為「毫無道理」的方式使用Zip2的軟體,這不僅阻礙了公司的潛力,也凸顯了不將控制權交給那些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或認同核心願景(尤其是直面消費者模式)的人的重要性。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在創新過程中,堅持核心理念並掌握主導權至關重要。

AI革命:超級智慧、X.AI與安全考量

馬斯克堅信,我們正「非常接近數位超級智慧」。他將其定義為「在任何方面都比任何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慧」,並大膽預測「可能在今年(指訪談當年)或最晚明年肯定會發生」。這也正是他目前透過 X.AI 投入大量心力的領域。

  • X.AI 的使命:追求極致真相
    X.AI 的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最大程度追求真相」、致力於理解宇宙的人工智慧。馬斯克認為,這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AGI) 和超級人工智慧 (ASI) 最安全的路徑。他對那些被訓練得過於「政治正確」或甚至學會說謊的AI表示擔憂,強調「嚴格遵守真相是AI安全的基石。」
  • 算力挑戰:打造AI巨獸的硬仗
    他詳細描述了建構X.AI超級運算叢集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與規模。目標是為Grok 2模型配置10萬個NVIDIA H100 GPU,後續更計劃擴展到30萬個H100/H200 GPU,最終達到百萬級GPU的規模。這背後涉及電力供應、散熱(他提到其中一個設施的散熱需求幾乎佔了「美國移動散熱能力的四分之一」)以及網路架構等複雜的後勤問題。為了在六個月內完成一個現有叢集的建置,團隊不得不採取創新方案,例如改造舊工廠,並利用發電機和特斯拉Megapack儲能系統來確保電力穩定。
  • 訓練數據與推理能力的躍進
    馬斯克指出,高品質的人類生成訓練數據正迅速枯竭。因此,Grok 3.5及未來版本的AI模型,將更側重於「推理能力」的提升,而非僅僅是模式匹配。這也意味著,創造和驗證合成數據將成為AI發展的關鍵一環。

確保人類未來:SpaceX與多行星生活

成為多行星物種「將極大延長文明可能存在的時間」,這是馬斯克哲學中的核心信條。

  • 動機:宇宙燭火與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外星人在哪裡?』)深深困擾著他」,這個問題突顯了智慧生命在宇宙中的脆弱性或罕見性。他將意識比作「廣袤黑暗中的一縷微弱燭光」,亟需得到保護。SpaceX的誕生,源於他意識到NASA當時並沒有前往火星的具體計劃。
  • 早期SpaceX:從俄羅斯火箭到第一性原理
    他風趣地憶述了早期試圖從俄羅斯購買翻新洲際彈道飛彈(ICBM),目的是將一個小型溫室送上火星(「生命登陸火星」計畫),藉此激勵公眾和NASA。當發現此路成本過高且不可靠後,他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火箭製造,意識到原材料成本僅佔典型火箭價格的約2%,從而堅定了自主研發的決心。
  • 火星目標:三十年內實現自給自足
    SpaceX的長遠目標是在大約30年內,將足夠的質量轉移到火星,使其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這樣,即使來自地球的補給船停止運作,火星殖民地也能夠持續繁榮發展。
  • 大過濾器:文明的存續挑戰
    馬斯克也談及了「大過濾器」的概念——那些可能導致文明滅絕的存在性威脅,例如全球核戰或失控的人工智慧。避免這些災難,是確保人類文明延續的關鍵。

Neuralink:人機融合的未來序章

Neuralink的目標是解決人腦與數位系統之間輸入/輸出頻寬的限制。

  • 當前進展:讀取腦波,賦能病患
    目前已有五位受試者植入了「讀取」功能的植入物,這使得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LS) 等疾病的個體能夠用意念控制電腦和手機。
  • 未來願景:寫入信息,增強感官與智慧
    下一步是實現「寫入」能力,初期目標是通過直接向視覺皮層寫入信息,為失明人士恢復視力。更長遠來看,這可能帶來增強感官(例如看見紅外線/紫外線、雷達感應)和提升智慧的潛力,有效地使人類成為「賽博格 (cyborg)」。馬斯克預計這將在數位超級智慧出現之後發生。

機器人技術:Optimus與明日勞動力

馬斯克預測,未來將出現數量龐大的人形機器人,其數量將遠超其他所有類型機器人的總和。

  • Tesla Optimus:AI與機器的深度結合
    他強調將深度AI與機器人技術結合的重要性,而Tesla Optimus正是這一理念下的關鍵項目。
  • 超級富足:勞動力解放的時代
    先進的AI和機器人技術,有望引領一個「超級富足」的時代,屆時勞動力將不再是社會發展的瓶頸。

指導哲學與人生建言

在整個對談中,馬斯克分享了幾項核心原則:

  • 創造實用價值 (Be Useful):努力創造對同胞有真正用處的事物。這比追求抽象的「偉大」更具體、更易實現。
  • 追求真相 (Truth-Seeking):這在AI發展中尤為關鍵。他主張嚴格遵守真相,即使真相令人不適或不符合政治正確。同時要「內化責任,粉碎自我」。
  • 第一性原理思考 (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將問題分解至其最基本、公理化的元素,並從這些基礎出發進行推理,而非依賴類比或歷史先例。他認為物理學是這種思維模式的絕佳框架。
  • 擁抱風險,堅持不懈 (Risk and Perseverance):他在Zip2的經歷以及SpaceX早期屢敗屢戰(前三次獵鷹1號火箭發射均告失敗)的過程,充分展現了他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驚人的毅力。
  • 同理心與責任感 (Empathy and Responsibility):對於AI安全而言,對人類的同理心和強烈的責任感至關重要。

開放 vs. 封閉AI 與競爭格局

馬斯克也談及了關於AI開發應採取開放或封閉模式的辯論。雖然他未明確表態適用於所有情境的立場,但他對X.AI追求真相的強調,暗示了他希望其最終目標能保持透明。他預期未來將出現數個(或許5到10個)主要的深度智慧實體,而非單一AI失控獨大。他相信,未來人類智慧所佔的比例將會變得非常微小。

未來:我們活在模擬現實中嗎?

談到宇宙的終極問題,馬斯克幽默地思考,AI是否能幫助解答宇宙的起源、終結,以及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模擬現實中(如果是,那麼是第幾層模擬?)。

他總結時再次強調其核心建議:「保持有用 (be useful),而對於AI開發者來說,則要將真實性 (truthfulness) 置於首位。」這次對談讓我們得以一窺伊隆·馬斯克如何以多面向的策略應對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與機遇,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力,是對確保意識長存與繁榮的深切渴望。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cFIlta1G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