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橫跨工程、經濟與未來哲學的深度對談中,伊隆.馬斯克再次描繪了他那宏大、充滿爭議卻又無比吸引人的世界藍圖。這不僅僅是一次產品進度更新,更像是一份宣言,闡述了他如何看待人類的終極挑戰,以及他打算如何用科技應對這一切。
開場時,Elon Musk 表示他正在特斯拉全球工程總部(Tesla Global Engineering Headquarters)的帕羅奧圖(Palo Alto),並提到自五月以來就沒有去過華盛頓特區,形容那是一場「地獄般的支線任務」(hell of a side quest)。他認為政府基本上是「無法修復的」(unfixable),並指出美國國債高得離譜,利息支付甚至超過了國防預算。
Optimus:馬斯克眼中超越汽車的「人類史上最偉大產品」
對談一開始,馬斯克就拋出了一個震撼性的觀點:他創辦特斯拉,但真正將定義其遺產的,並非電動車,而是人形機器人Optimus。他直言不諱地表示,Optimus將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的最偉大產品」,其重要性遠超汽車。
這番豪語背後的邏輯,緊緊扣連著他對宏觀經濟的憂慮。他認為,面對美國如天文數字般的國債,如果通用人工智慧(AGI)與機器人無法從根本上提升生產力、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那麼「我們就完蛋了(we're toast)」。在他看來,Optimus不僅是一個酷炫的科技產品,更是拯救經濟、乃至文明的關鍵解方。
為何是人形?
許多人質疑,為何不針對特定任務設計專用機器人,反而要挑戰最困難的人形?馬斯克的回答簡單而有力:「如果你希望它能做所有人類能做的事,事實證明你需要一個人形機器人。」他解釋,我們所處的世界——從門把手到工具,再到整個城市——都是為擁有雙手雙腳的人類所設計。因此,人形是適應這個環境最高效的通用形態。
從零打造的供應鏈
馬斯克特別強調了手的製造難度,稱之為「一個卓越的機器」。要複製人手的靈巧與複雜度,意味著需要極高精密的致動器(actuators)、傳感器和控制系統。他透露,目前市場上根本沒有現成的零件可用,Optimus的所有關鍵致動器都必須由特斯拉從零開始設計與製造。這項龐大的「垂直整合」工程,他坦承投入的心力「可能超過他在其他任何單一項目上的投入」。 當被問及成本時,馬斯克給出了一個顛覆性的預測:一旦年產量達到百萬台規模,每台Optimus的製造成本可望降至 2萬美元 左右。這個價格比一台新車還便宜,預示著一個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從事家務或工作的未來,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近。
從地球到火星:星艦、星鏈與人類的「多行星」未來
馬斯克的目光從未局限於地球。他的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正透過星艦(Starship)與星鏈(Starlink)兩大計畫,同時推進著行星際旅行與全球無縫通訊的夢想。
星艦:通往火星的唯一門票
星艦的目標極其明確:打造一個能夠運載超過100噸有效載荷,並且能「完全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載具。這是太空探索史上的聖杯,也是將太空旅行成本降低數個數量級的唯一途徑。
目前,最大的技術瓶頸在於「隔熱盾(heat shield)」。馬斯克解釋,挑戰在於製造一個既能承受多次重返大氣層的極端高溫,又要足夠輕便、且無需在每次飛行後進行大規模翻修的系統。儘管困難重重,他依然樂觀預測,SpaceX 最快在「明年(next year)」就能成功回收星艦。
他的終極目標是在30年內,利用星艦指數級增長的運載能力,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他帶著一絲緊迫感強調,這是地球45億年歷史中,人類首次擁有成為「多行星物種」的機會之窗,必須牢牢把握。
星鏈:終結全球通訊死角
在地面上,SpaceX 也正醞釀一場通訊革命。透過收購光譜資源,星鏈計畫推出「直連手機」服務。其願景是讓用戶未來能直接用現有的手機連接星鏈衛星,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無論是沙漠、海洋還是深山——都能流暢觀看高畫質影片。
這並非一蹴可幾。馬斯克解釋,這需要一個雙軌並進的長期計畫:一方面,SpaceX 需要發射搭載新天線的新一代衛星;另一方面,手機製造商也需要約兩年時間,才能推出支援新頻段的晶片組與手機。一旦實現,傳統電信商的漫遊服務商業模式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AI奇點倒數計時?特斯拉 FSD、Grok 與智慧大爆炸的藍圖
談到人工智慧,馬斯克的語氣充滿了敬畏與興奮。他預測,AI 的發展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進行,最快在明年,AI 在任何單一領域的能力就可能超越最聰明的人類;而到2030年,AI 的智慧總和甚至可能超越全人類的總和。
特斯拉 FSD:讓汽車擁有「靈魂」
為了驅動全自動輔助駕駛(FSD)與Optimus,特斯拉正全力衝刺其 AI 硬體。馬斯克透露,第五代 AI 晶片(AI5)的設計已近完成,將帶來「巨大的飛躍」。特別是在處理 SoftMax 這類關鍵運算時,AI5 的效率比前代高出驚人的 40倍。
軟體方面,即將推出的 FSD V14 版本,將迎來自 V12 以來的最大升級,其模型參數數量將增加一個數量級。馬斯克甚至做出了大膽的預言:「到今年年底,你的車會感覺像是活的(sentient)。」
Grok:用 AI 創造比網路更優質的數據
馬斯克旗下的 xAI 也在訓練下一代大型語言模型 Grok。其最獨特之處,在於它試圖擺脫對現有網路數據(如 Common Crawl)的依賴。馬斯克認為,網路數據充滿了偏見與錯誤,已不足以訓練出更高等級的智慧。
Grok 的解決方案是:利用龐大的運算能力對現有知識進行「推理」,從而生成更精確、更優質的「合成數據」。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Grok 會去分析維基百科的條目,找出其中的錯誤、半真半假之處和內容缺漏,然後「重寫」一個更準確、更完整的版本。現場觀眾戲稱這可以叫做「Grokpedia」,馬斯克欣然同意。這預示著一種全新的知識庫範式——由 AI 進行驗證、糾錯並生成的知識體系,可能即將誕生。
科技巨頭的哲學沉思:馬斯克為何對西方文明感到憂心?
在對談的尾聲,話題從冰冷的技術轉向了深層的社會關懷。馬斯克毫不掩飾他對西方文明現狀的憂慮,認為其正走在一條「自殺式」的道路上。他指出了三大危機症狀:
- 低出生率:他反覆強調,這是對文明最直接、最嚴峻的威脅。「生孩子是關乎未來最樂觀的行為」,他認為,西方社會普遍瀰漫的悲觀主義,是導致生育率崩潰的根本原因。
- 失控的邊界:他認為,不受控制的移民潮正在侵蝕西方既有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認同,尤其在歐洲情況更為嚴峻。
- 樂觀主義的消逝: 當被問及上次遇到對未來充滿樂觀的歐洲人是什麼時候,他坦言「很罕見」。他警告說,一個失去了對未來希望與興奮感的社會,終將失去前進的動力。
馬斯克推測,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精神真空,這個真空被他稱之為「覺醒思想病毒(woke mind virus)」等「反烏托邦的準宗教」所填補。在他看來,這些思潮本質上是反人類、反文明的。
那麼,解方何在?馬斯克給出的答案,是一種「好奇心哲學」。驅動他不斷探索的,是對宇宙本質的純粹好奇心——我們從何而來?宇宙的答案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提出更好的問題?他相信,正是這份對未知的渴望與探索的熱情,才是重新點燃文明火花、帶領人類走出迷霧的正面力量。
從Optimus到火星殖民,從 AI 奇點到文明存續,這場對談完整呈現了馬斯克的思想藍圖:科技是他擴展人類意識、確保文明香火的工具,而他本人,則像是一位憂心忡忡的守望者,不斷向著星辰大海,發出警示與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