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市場步履蹣跚,下一步怎麼走?Cathie Wood 解析風暴中的新機會

在最新的《In The Know》節目中,方舟投資(ARK Invest)的創辦人 Cathie Wood 再次拋出了她一貫的顛覆性觀點。面對八月份慘澹的就業報告——非農就業僅新增 2.2 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多數人看到的是衰退的陰影,但 Cathie Wood 看到的卻是一場深刻經濟轉型的序幕。她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時刻:傳統經濟部門正在經歷痛苦的「滾動式衰退」,而另一邊,一場由 AI 驅動的生產力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醞釀,準備將我們帶入一個高成長、低通膨的黃金時代。


赤字只是噪音?Cathie Wood 的解方:用 GDP 成長淹沒債務

市場對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憂心忡忡,尤其在高利率環境下,光是利息支出就足以令人頭痛。然而,Cathie Wood 對此卻顯得相當從容。她承認關稅收入對縮減赤字略有幫助,但她直指核心:「解決赤字問題的真正關鍵,不是緊縮,而是強勁的實質 GDP 成長。」

她認為,市場過度聚焦於債務這個「分子」,卻忽略了經濟成長這個「分母」。隨著 AI 與其他顛覆性技術的普及,她預期生產力將迎來爆炸性增長,從而推動實質 GDP 大幅擴張。當經濟的餅做得足夠大,稅收自然會水漲船高,赤字佔 GDP 的比重也將順勢回落至 3% 的健康水準。換言之,與其費力削減開支,不如專注於把經濟的引擎催到極致。


聯準會搞錯了?貨幣流通速度揭示的「隱形緊縮」

談到貨幣政策,Cathie Wood 同意殖利率曲線倒掛(無論是十年期對兩年期,還是她更關注的兩年期對三個月期)是明確的緊縮信號。但對於聯準會擔憂 M2 貨幣供給反彈可能引發通膨的說法,她提出了極具挑戰性的見解。

她秀出了一張關鍵圖表,揭示了一個驚人的長期關聯:M2 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的持續下滑,與勞動參與率的下降趨勢高度同步。

這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即使聯準會向市場注入更多貨幣(M2 增加),如果人們因為對未來感到不安——例如擔心自己的工作被 AI 取代——而選擇把錢存起來、減少消費,那麼這些錢在經濟中流轉的速度就會變慢。這種「貨幣沉睡」效應,會大大抵銷貨幣供給增加所帶來的通膨壓力。

「民眾的恐懼感,正在替聯準會踩剎車。」Cathie Wood 如此解讀。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何近期數據顯示,即使經濟看似復甦,個人儲蓄率卻不降反升。人們的避險心態,已經形成了一股比聯準會政策更為強大的「隱形緊縮」力量。


未來已來:創新、減稅、去監管化的「三駕馬車」

這部分是 Cathie Wood 論述中最核心、也最樂觀的篇章。她堅信,世界正被「創新、減稅、去監管化」這三駕馬車,拉向一個前所未見的繁榮時代。

  • 五大創新平台與「良性通縮」

她再次強調方舟投資的信仰核心——五大創新平台:機器人技術、能源儲存、人工智慧(AI)、多組學測序與區塊鏈技術。其中,AI 不僅是獨立平台,更是串連並加速其他所有技術的「催化劑中的催化劑」。

這些技術融合將帶來每年高達 5% 的驚人生產力增長,並引發一個強大的「通縮超級週期」。這裡的「通縮」並非經濟蕭條時的惡性通縮,而是由技術進步帶來的「良性通縮」——成本下降、品質提升,讓消費者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她大膽預測:「未來幾年,我們看到的通膨率可能會降至零,甚至是負數。」

  • 政策的催化劑

    她特別讚揚了川普政府時期的一些政策,認為其影響至今仍在發酵。例如,將企業製造設施的折舊年限從 30 年一口氣縮短至 1 年,並可追溯生效,此舉極大地釋放了企業的資本支出意願,鼓勵它們投資未來。 同時,在核能(她以中國正在建設 28 座核反應爐,對比美國的停滯不前)、加密貨幣與 AI 等領域的去監管化趨勢,也正在為創新掃除障礙。
  • AI 與就業的未來:別怕,新工作超乎想像 對於「AI 將取代人類工作」的普遍焦慮,Cathie Wood 認為這完全是短視。她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她問大型語言模型未來會有哪些新工作時,得到的答案之一是「小行星採礦(asteroid mining)」。這說明,技術的終極角色始終是淨就業的創造者,它會催生出我們今天難以想像的全新職業。 她更引用了企業軟體巨頭 Palantir 的實際案例。許多企業在導入新技術時,往往會遭遇內部阻力,例如技術長(CTO)會說:「我們先花一兩年請麥肯錫做個研究再說。」但 Palantir 的經驗顯示,一旦 CEO 層級下定決心,繞過這些官僚流程直接推動 AI 應用,其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是「驚人且立竿見影的」。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傳統經濟的「滾動式衰退」警報

在描繪宏大科技藍圖的同時,Cathie Wood 並未忽視當下傳統經濟的疲軟。她將此歸納為一場「滾動式衰退(rolling recession)」,即不同經濟部門輪流陷入困境。

  • 房市寒意漸濃:待售房屋銷售持續下滑,而新建獨棟房屋的庫存量已攀升至接近 2008 年金融海嘯前夕的高點。背後的核心是嚴峻的「房屋負擔能力危機」。她預測,為了消化庫存,建商將被迫降價求售,這將直接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的住房成本構成下行壓力。
  • 消費者信心動搖:汽車銷售在關稅預期下的搶購潮後明顯回落,加上個人儲蓄率的攀升,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消費者正因對經濟前景和就業市場的不安而變得更加保守。

市場在說什麼?美元、黃金與比特幣的三角博弈

最後,Cathie Wood 從多個市場指標中,解讀出支持她論點的信號:

  • 美元的創新引力:儘管經歷回調,美元的長期上升趨勢依然穩固。她認為,美國作為全球創新中心,其超高的投資回報率將持續吸引全球資本流入,為美元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CRB 大宗商品指數的長期停滯,也反駁了全球存在普遍通膨壓力的說法。
  • 創新 vs. 舊世界:標普 500 指數相對於黃金和石油的價格持續走強,在她看來,這是一場「創新(股票)對舊世界資產(大宗商品)的勝利」。然而,她也提醒道,黃金相對於銅等工業金屬的強勢,可能是一個通縮或避險的信號,值得保持警惕。
  • 比特幣的風險偏好:方舟投資一直將比特幣視為市場風險偏好的關鍵指標。儘管比特幣兌黃金的上升趨勢近期遭遇挑戰,但她認為長期結構並未被破壞。

總結來說,Cathie Wood 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極具戲劇性的經濟圖景:不要被眼前疲軟的就業數據和傳統經濟的掙扎所迷惑。一場由 AI 引領的技術革命正在地表之下積蓄能量,它將徹底重塑我們的經濟結構,帶來一個我們難以想像的高成長、低通膨新時代。對投資者而言,最大的挑戰或許就在於,能否擁有穿透短期迷霧的視野,去擁抱那個即將到來的、充滿顛覆與機遇的未來。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BGLO-lGYc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