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浪潮席捲全球一年多後,市場的敘事正在悄然轉變。曾經被譽為「欽定冠軍」的微軟,如今地位似乎不再穩固;而那些被認為最容易被顛覆的傳統企業軟體巨頭,反而可能成為最穩定的受益者。在最新一集的《Sharp Tech》中,Ben Thompson 深入剖析了這兩個看似矛盾卻環環相扣的現象,揭示了在 AI 時代,最性感的技術,或許遠不如最「無聊」的商業基礎設施來得重要。


微軟的 AI 迷航:早期的贏家,還是正在褪色的明星?

節目從一個尖銳的提問開始。聽眾 Radoslav 指出,一年前,微軟憑藉與 OpenAI 的獨家合作及 ChatGPT 的迅速整合,幾乎被市場一致認定為 AI 競賽的領跑者。然而時至今日,這種樂觀情緒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 與 OpenAI 的關係出現裂痕:曾經牢不可破的聯盟似乎不再是鐵板一塊,隨著 OpenAI 自行發展企業業務,雙方的合作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 缺乏自有基礎模型:當 Google(Gemini)和 Meta(Llama)都在底層模型上全力衝刺時,微軟的核心 AI 能力仍高度依賴 OpenAI,這使其在戰略上處於被動。
  • 產品整合雷聲大雨點小:被寄予厚望的產品並未引發市場熱潮。開發者神兵利器 GitHub Copilot 的風頭,正逐漸被功能更強大、整合更深度的後起之秀 Cursor 蓋過;而近期發布的 Copilot+ PC 和引發巨大隱私爭議的 Windows Recall 功能,更像是一次不成功的市場試探,而非革命性的突破。
  • 唯一的亮點——Azure:微軟的雲端業務 Azure 確實表現強勁,但 Ben Thompson 指出,這更應歸功於它作為「AI 軍火商」的角色——為市場提供稀缺的 NVIDIA 晶片算力和 OpenAI 模型 API 接口。這證明了其基礎設施的強大,而非應用層的創新勝利。

面對這些質疑,Ben Thompson 坦言微軟的處境確實「極其複雜」。他重提自己過去的分析框架,認為一家公司可以從「技術哲學」和「商業機會」兩個維度來評估。微軟的矛盾在於,它擁有無與倫比的商業機會——龐大的企業客戶群和遍佈全球的分銷網絡;但其核心的 SaaS 商業模式卻面臨 AI 的根本性威脅。

Thompson 提出了一個直擊要害的問題:「如果 AI 的最終承諾是讓更少的人完成更多的工作,那麼一個以『人頭數』(per-seat)為基礎的訂閱模式,未來將如何自處?」這正是 Office 365 和整個 SaaS 產業面臨的長期挑戰。

然而,微軟並非沒有王牌。Thompson 強調,Azure 才是微軟真正的「救命稻草」(Saving Grace)。與按人頭收費的 Office 不同,Azure 的雲端服務是按「使用量」計費的。AI 的訓練和推理是吞噬運算資源的巨獸,這意味著 AI 應用越普及、模型越複雜,企業在 Azure 上的花費就越高。這套商業模式與 AI 的發展趨勢完美契合。

結論是,微軟或許不再是那個「明確的 AI 贏家」,但它也絕不會是輸家。憑藉其無人能敵的分銷網絡(Thompson 稱之為「企業聚合器」)和以 Azure 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業務,微軟在 AI 時代處於一個相對安全、能夠從混亂中持續獲利的位置。它的護城河不是最前沿的 AI 模型,而是數十年來建立的龐大商業帝國。


「無聊」的護城河:為何 Adobe 和 Salesforce 能吸收 AI 浪潮,而非被顛覆?

節目的第二個主題,則從微軟的「分銷優勢」自然延伸開來,探討了更廣泛的企業軟體市場。聽眾 Matt 提出一個精彩的觀點:與其說 Adobe、Salesforce 這類巨頭會被 AI 新創公司取代,不如說它們更有可能整合 AI 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他用了一個絕佳的類比:傳統媒體公司試圖打造自己的串流平台來對抗 Netflix。迪士尼、華納等內容巨頭手握全世界最好的 IP,但他們在早期嚴重低估了兩件事的難度:

  1. 打造一個穩定、流暢、用戶體驗卓越的軟體產品。
  2. 建立一套高效的系統來大規模獲取和留住訂閱用戶。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即使擁有《權力遊戲》或漫威電影,糟糕的 App 體驗和混亂的客戶關係也讓它們在 Netflix 面前步履維艱。

Matt 認為,同樣的邏輯完全適用於 AI 時代的企業軟體。一家 AI 新創公司或許能用最新的模型快速開發出一個驚艷的單點功能,但這與建立一家完整的企業服務公司之間,隔著巨大的鴻溝。後者需要解決客戶特定的、瑣碎的問題,無縫整合到現有的複雜工作流程中,並維持龐大的商業基礎設施——銷售團隊、客戶成功經理、技術支援、法務合規等等。這些,才是真正的「骯髒活」(Dirty Work)。

Ben Thompson 對此深表贊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企業市場,需求才是一切(Demand Matters),而分銷網絡就是需求的具體體現。」

他認為,那種認為「我可以用 AI 憑空變出一個完美的差旅報銷系統來取代 Concur」的想法,是「完全荒謬的」。為什麼?因為美國商業文化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專業分工,「加倍投資於你的強項(Double down on your strengths),然後將那些非核心、但又必須完成的業務外包出去。」

這就為現有的 SaaS 巨頭們挖掘了一條深不見底的護城河。一家大公司要從 Salesforce 轉移到一個新的 CRM 系統,或者從 Adobe 全家桶換到另一個設計工具,新的解決方案必須「有意義地更好」(Meaningfully better)。這種「更好」不僅僅是功能上的些微領先,其帶來的價值必須大到足以抵銷掉遷移系統、重新培訓數千名員工、重構所有工作流程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和高昂成本。

對於那些屬於「成本中心」的軟體(如 CRM、HRM、ERP),這種轉換的門檻尤其高,因為它們解決的是企業運營中「必要之惡」的骯髒工作,而非創造核心競爭力的環節。

當然,Thompson 也補充了其中的細微差別:對於那些能直接幫助客戶產生差異化競爭優勢的軟體(例如設計、開發工具),客戶轉換到更好產品的意願會更高。這也是為什麼 Figma 和 Canva 能夠成功從 Adobe 手中搶走大量市場份額的原因。

總結來說,對於絕大多數「無聊」但至關重要的企業軟體而言,現有巨頭的地位比外界想像的要穩固得多。他們手握龐大的客戶群、深度的分銷渠道和成熟的商業模式。他們不需要從零開始發明 AI,只需要聰明地將 AI 作為一個「增值功能」整合到現有產品中,就能讓客戶更離不開自己,從而在這場變革中高枕無憂。歸根結底,在企業的世界裡,最堅固的防線,往往是由最不起眼的「基礎設施」所構成的。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aG8NMzUAu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