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科技戰的迷霧中,輝達(Nvidia)向中國出售 AI 晶片的議題,遠比表面上的營收數字來得複雜。Ben Thompson 在其podcast《Sharp Tech》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這場博弈的核心,不僅關乎金錢,更直接觸及輝達賴以稱霸的根基——其軟體生態系,以及美國長期的科技霸權。

輝達真正的護城河:不只晶片,而是你離不開的 CUDA

多數人將輝達的成功歸功於其無可匹敵的硬體性能。這一點確實至關重要,尤其在能源成本日益高漲的當下,資料中心的營運商極度關注「每瓦功耗能產生的算力」(tokens per watt),因為這直接決定了他們的營運效益。

然而,Thompson 強調,輝達真正的、讓競爭對手難以望其項背的護城河,是它的軟體平台——CUDA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不只是一套軟體,它是一個完整的平行計算平台和程式設計模型,是它開啟了讓 GPU 從單純的遊戲顯卡,轉變為驅動現代 AI 革命的超級電腦核心的時代。儘管業內人士常戲稱其「笨重且難用」(clunky and hard to use),但它比任何競爭者都早了十幾年起步。

這十幾年的領先,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鎖定效應」(lock-in),威力堪比當年英特爾的 x86 架構或微軟的 Windows 系統。整個 AI 開發社群,從學術界到產業界,都已深度融入 CUDA 生態系。這意味著:

  • 人才的慣性: 全球絕大多數的 AI 工程師和科學家都在 CUDA 的環境下學習和工作。對企業而言,選擇 CUDA 意味著能輕易招募到熟悉這個平台的頂尖人才。
  • 雲端生態的標準化: 無論是亞馬遜的 AWS、微軟的 Azure 還是 Google 的 GCP,全球最大的雲端服務商提供的最高效能運算實例,清一色都是基於輝達的 GPU。這確保了開發者無論在哪個平台,都能獲得一致且無縫的開發體驗。
  • 強大的網路效應: 使用者越多,為 CUDA 開發的工具、函式庫和解決方案就越多;生態越豐富,就越能吸引新的使用者加入。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正向循環。

這個由軟體、社群和時間共同打造的銅牆鐵壁,才是輝達能夠維持其市場主導地位和高昂產品溢價的真正秘密。

禁令下的「生存威脅」:當生命自己找到出路

Thompson 的核心論點,同時也是他對美國政策最尖銳的批評在於:華盛頓對中國的晶片禁令,雖然短期內能延緩對手的腳步,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是在親手催生一個足以摧毀輝達護城河的強大對手。

他引用了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經典台詞「生命會找到出路」(life will find a way)來形容這個局面。當中國的科技公司被禁止購買輝達晶片時,他們只有一個選擇:傾全國之力,投入巨額資源開發自己的硬體,以及更關鍵的——一個能與之配套的「CUDA 替代品」。

一旦這個替代方案在中國龐大的內部市場中經過淬鍊、獲得規模化發展並吸引了足夠多的開發者,它的影響力絕不會僅限於中國境內。Thompson 預測,一個成熟、開源且擁有廣大社群支持的中國版 CUDA,最終必將「擴散到西方世界」(spread to the West)。

到那時,輝達面臨的將不再是 AMD 或英特爾等硬體層面的挑戰,而是其整個商業模式根基的崩塌。一旦開發者有了另一個同樣好用、甚至更開放的選擇,CUDA 的鎖定效應將蕩然無存。對輝達而言,這是一個遠比失去中國市場營收更為嚴峻的「生存級威脅」(existential threat)。這也解釋了為何輝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極力遊說,希望能夠繼續向中國出售符合規範的降規版晶片。

美國的戰略盲點:親手拆毀自家的技術長城?

Thompson 進一步指出,允許輝達向中國出售晶片,不僅符合輝達的商業利益,更符合美國的長遠國家利益。

他認為,現代科技競爭的本質是生態系的競爭。讓中國的開發者繼續使用 CUDA、繼續在美國主導的技術堆疊上進行開發,等於是將他們牢牢「綁定」在美國的生態圈內,讓他們對美國的技術產生依賴。

一位名為 Howard Lutnick 的評論員曾在 CNBC 上更為直白地闡述了這一戰略:「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中國的開發者『對美國的技術堆疊上癮』(get addicted to the American technology stack)。」Thompson 雖然認為這種說法過於粗暴,但他完全認同其背後的戰略邏輯。

反之,將中國徹底推開,等於是給了他們最強的動機去自立門戶。一個擁有獨立技術生態系的中國,對美國的長期威脅,遠大於一個在技術上需要依賴美國軟體平台的中國。

Thompson 尤其批評拜登政府反覆無常的政策,例如在 2024 年 4 月突然禁止輝達 H20 晶片對中國的銷售,他直言此舉「愚蠢」(dumb)。因為這類突襲式的禁令不僅打擊效果有限,反而加劇了不信任感,讓中國政府徹底下定決心,必須走向一條完全技術自主的道路。

中國的兩難:飲鴆止渴,還是臥薪嘗膽?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同樣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戰略抉擇。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1. 務實路線(飲鴆止渴): 繼續想方設法購買輝達的晶片。這能讓中國的網路巨頭和 AI 新創立即獲得全球最頂尖的算力,不錯過這一波 AI 發展的紅利。但代價是,技術命脈將永遠掌握在華盛頓手中,隨時可能被「卡脖子」。
  2. 自主路線(臥薪嘗膽): 忍痛放棄眼前的便利,投入天文數字的資金,從最基礎的光刻機、蝕刻設備開始,建立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鏈。Thompson 形容,這條路在經濟學上短期看是「瘋狂的」(economically insane),可能導致技術落後數年甚至一個世代,但卻是唯一能換取長遠戰略安全的途徑。

美國充滿敵意且不可預測的政策,正在強力地將中國推向第二條路——一條對美國而言,長期來看更加危險的道路。

總結來說,輝達與中國的晶片交易,是牽動全球科技格局的一盤複雜棋局。輝達想賣,是為了捍衛其 CUDA 護城河的全球標準地位;而從長遠戰略來看,美國或許也應該讓它賣,以維持自身技術生態系的全球主導權。華盛頓的出口管制政策,猶如一把雙面刃,在試圖傷害對手的同時,稍有不慎,便可能砍向自己,最終催生出一個始料未及、且可能無法戰勝的強大對手。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vOfxeo1G1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