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於 OpenAI,這次不單是其強大的語言模型,更延伸至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話題——OpenAI 是否會推出自有硬體?Ben Thompson 及其聽眾 Killian 引發的討論,為我們揭示了 OpenAI 未來硬體發展、變現策略,乃至我們與科技關係本質的深刻思辨。

這場討論由 Killian 的一封郵件點燃。Killian 對 Ben Thompson 關於 OpenAI 推出某種「IO 裝置」的樂觀態度表示讚賞,但他同時對 Ben 將廣告視為 ChatGPT 大規模變現主要途徑的觀點感到失望。這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選擇,更觸及了我們對下一代科技的期望。

廣告:必要之惡還是明日黃花?

Killian 認為,將廣告視為「OpenAI 發展弧線的自然終點」,是「上一個科技世代的思維,而非我們即將進入的新時代。」他質疑,OpenAI 應如何以符合新 AI 技術潛力的方式,從其最有價值的用戶身上實現盈利,而非退回傳統的廣告模式。

對此,Ben Thompson 提出了強烈的反駁。他認為廣告模式有其難以撼動的經濟邏輯:

  • 規模與可及性:Ben 指出:「大多數人並不願意或無法直接為服務付費。廣告模式能觸及更廣大的用戶群。」
  • 經濟現實:他提到:「對廣告的批評往往來自那些有能力避開它的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廣告支持的模式提供了他們接觸服務的機會。」
  • 可持續優勢:像 Google 和 Facebook 這樣成功運用廣告規模化的公司,在研發和資本投入上獲得了巨大優勢。這讓它們能夠服務所有人,並在用戶不直接感知成本的情況下提高每用戶收入。
  • 競爭態勢:Ben 警告:「如果 OpenAI 不追求廣告模式以觸及最廣泛的受眾,其他競爭對手很可能會這麼做。」

Ben 強調,他並非鼓吹特定的廣告形式,而是點出若目標是大眾市場規模和可持續的長期業務以支持持續創新,廣告模式背後有著壓倒性的經濟合理性。

Killian 的願景:「AI 原生通縮」與新科技典範

Killian 對過去 10-15 年科技發展的緩慢步伐感到失望。他覺得個人電腦進化不大,而行動裝置則多半淪為「消費機器」。他常感嘆自己是在「克服」裝置的限制來完成工作,而非得益於它們。

對於 AI,尤其是潛在的 OpenAI 硬體裝置,Killian 寄予厚望。他引入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經濟視角:
> 「這是一條通往,引用 Daniel Gross 的話來說,『AI 原生通縮』 (AI native deflation) 的道路。舉例來說,我最終可能會為 OpenAI 的 IO 裝置和 ChatGPT 訂閱每月支付 120 美元,但如果這能幫助我改善身體健康、精神專注和專業產出,這筆交易就非常划算。我正在用這筆錢替代健身房、私人教練、輔導教練或那些我根本不用的應用程式。這是一個巨大的價值捕獲空間。」

這個願景描繪了一個未來:AI 訂閱不僅是增加一筆月費,而是透過提供更優越、由 AI 驅動的生活各方面價值,來整合並取代其他開支。這意味著消費者可能在總體支出上反而減少,因為 AI 提高了效率或替代了更昂貴的傳統服務。

Ben 的反思:科技失望的循環與無可避免的追蹤

Ben 雖然欣賞 Killian 的樂觀,但也注入了一劑長期的懷疑論。他幽默地想像,三十年後 Killian 的孩子們可能會抱怨當時的新 AI 技術也只是讓他們變得更沉迷於消費,呼應了 Killian 目前對智慧型手機的抱怨。

他認為,新技術往往帶來巨大的益處,但我們很快就視為理所當然(例如貨櫃運輸的普及,或是他曾記錄「Google 日記」來彰顯其巨大效用的 Google 搜尋功能)。今天看似負擔的科技,在過去可能是巨大的飛躍。

一個由 Ben 特別提出的重大擔憂,是永遠在線、AI 整合裝置的隱私問題。他提到了類似「項鍊型」AI 裝置的概念,它會記錄你聽到的一切。

Ben 斷言:「電腦天生就會追蹤一切。我們『到處散播數據』。」他的關注點轉向離線隱私的重要性,認為萬物數位化是一個持續的,甚至可能無法阻擋的趨勢。他擔心,一個試圖避免「手機弊端」的裝置,要麼功能過於妥協,要麼為了實現其效用而變得更具侵入性。例如,如果 OpenAI 試圖避免其裝置成為「時間浪費器」,它可能會過度修正,或打造一個為了實用而永遠聆聽的裝置,從而引發新的問題。

Ben 認為:「他們(科技公司)給了我們想要的技術」,而目前的狀態是「我們集體拉扯出來的結果」。這暗示了我們的集體行為和慾望塑造了技術,包括其不那麼理想的方面。

智慧型手機的糾纏與未來互動模式

討論強調了智慧型手機如何深度融入現代工作流程(電子郵件、Slack 等)。任何新裝置若要真正提供替代方案,都必須從根本上重塑這些既定模式。

Killian 希望到 2035 年,社會可能已經擺脫了當前行動裝置的範式,並承認其「悄然侵蝕」的面向。

Ben 似乎同意目前智慧型手機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問題,但對輕易擺脫它持懷疑態度。他暗示「演算法兔子洞」和「消費機器」在某種程度上是用戶選擇的反映,或者至少是一個強大的反饋循環。他直言,當人們抱怨手機時,往往是因為「他們討厭自己」(即他們自己無法抗拒手機的誘惑)。

對話觸及了一個觀點:一個記錄一切的 AI 裝置(如 OpenAI 項鍊)可能會令人恐懼。Ben 擔心「所有東西現在都像是在母體(Matrix)中……並且被追蹤。」他認為我們「過度關注線上隱私問題」,而應該更關心「離線隱私問題」和「萬物的數位化」。

核心交鋒點與待解之謎

這場精彩的對談,點出了幾個核心的張力與值得深思的問題:

  • 變現之路:對於大眾市場的 AI 而言,廣告是不可避免的途徑,還是像「AI 原生通縮」這樣以價值驅動的新型訂閱模式能夠規模化成功?
  • 技術決定論 vs. 用戶主導權:是技術塑造了我們,還是我們的集體慾望和選擇塑造了技術?我們是成癮科技的受害者,還是得到了我們「要求」的科技?
  • 隱私的未來戰場:隨著 AI 變得更加整合且可能「永遠在線」,真正的隱私戰場在哪裡?對線上數據的關注是否忽略了全面數位化的更大趨勢?
  • 打破舊習:新的 AI 裝置能否真正顛覆根深蒂固的以智慧型手機為中心的工作流程和消費模式,或者它只會在現有基礎上疊加更多技術?
  • 樂觀 vs. 懷疑:Killian 對變革性、有益的 AI 未來的希望,與 Ben 更為謹慎、基於歷史經驗的觀點(新技術往往帶來新的、未預見的問題,且基本的人類行為難以改變)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終,這場討論讓聽眾思考:OpenAI 或任何公司,能否開發出真正改善我們生活、打破負面科技循環的硬體?或者,我們注定要重複消費和數據化的模式,只是工具更加先進罷了。Ben Thompson 在結尾幽默地指出,在經歷了他的「現實檢驗」後,Killian 的樂觀情緒似乎也回歸到更為清醒的狀態。這場關於 OpenAI 硬體潛力的討論,無疑為我們描繪了未來科技發展中,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複雜圖景。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aaC0UYTWY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