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RK Invest 最新一集的《FYI – For Your Innovation》Podcast 中,Perplexity AI 的商務長 Dmitry Shevelenko 描繪了一幅極具野心的藍圖。這場對談遠不止於介紹一個新創的「答案引擎」,而是一場關於未來網路形態、瀏覽器戰爭,乃至於 AI 代理人(Agent)如何重塑我們與數位世界互動的深度預告。
如果你以為 Perplexity 只是另一個 ChatGPT 的變體,那可能就小看了這家公司的野心。從他們戲謔地對 Chrome 提出「340 億美元收購要約」的玩笑中,我們窺見的,是一場意圖顛覆現有網路秩序的終局之戰。
未來的網路:一場「代理人對代理人」的協商
傳統的網路體驗是「人對機器」——我們輸入關鍵字,機器回傳一堆連結。但 Shevelenko 預見的未來,是一個「代理人對代理人」(Agent-to-agent)的世界。他解釋道:「你的個人 AI 代理人將會代表你,去和世界的其他 AI 代理人進行協商、研究和執行任務。」
這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ARK 的分析師團隊已經將 Perplexity 應用於極其繁瑣的財報分析工作。主持人分享,他們利用 Perplexity 快速整合並摘要 10-K、10-Q 等財報文件,將過去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工作,壓縮到幾分鐘內完成。這正是 Perplexity 作為「答案引擎」而非「搜尋引擎」的核心價值——它不給你釣竿,而是直接把處理好的魚端到你面前。
然而,這一切背後有一個深刻的哲學基礎。Dmitry 強調:「人類天生充滿好奇心,而 AI 則否。AI 永遠需要一個『提示』(Prompt),而這個提示源自於人類的好奇心。」因此,Perplexity 的使命並非取代人類,而是成為一個放大器,幫助知識工作者在個人和職業生活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瀏覽器爭霸戰 2.0:秘密武器 Comet
那句收購 Chrome 的玩笑,巧妙地引出了 Perplexity 的核心戰略武器:自有瀏覽器 Comet。為什麼一個答案引擎需要打造自己的瀏覽器?
Dmitry 解釋,瀏覽器是實現 AI 代理人願景的「最後一哩路」。他將瀏覽器比喻為進入網路的「前門」,甚至是桌面環境的「作業系統」。掌握了瀏覽器,就意味著掌握了三樣關鍵資產:
- 無縫的使用者情境(Context):你的登入狀態、Cookie、瀏覽歷史都儲存在瀏覽器中。這意味著 AI 代理人可以代表你執行任務,而無需你反覆登入或授權。
- 強大的客戶端操作(Client-side Actions):想像一下這個場景:Dmitry 描述他可以在瀏覽 X(前 Twitter)時,直接對 Comet 的側邊欄助理下達指令:「幫我買這本書」或「向這個人發送 LinkedIn 邀請」。Comet 會在背景打開一個隱形分頁,利用你已有的登入狀態自動完成操作。這種體驗的流暢度,是任何瀏覽器擴充功能都無法比擬的。
- 珍貴的互動數據:觀察使用者如何與網站互動,是訓練和優化 AI 代理人最寶貴的數據來源。
顯然,Perplexity 的目標不只是成為一個你偶爾會訪問的網站,而是要成為你與整個網路互動的預設介面。這讓它直接站上了與 Google Chrome、Microsoft Edge 和 Arc 等巨頭的戰場。
拋棄廣告,擁抱會員制:Perplexity 的「Costco」模式
當被問及商業模式時,Dmitry 的回答十分堅定:核心收入來自消費者和企業的訂閱服務,而非廣告。他認為,在 AI 代理人時代,廣告模式存在著根本的利益衝突。
「傳統搜尋引擎的商業模式,是讓你點擊廣告連結。而我們的目標,是直接給你答案,讓你不用點擊任何連結。」這兩種模式在目標上是背道而馳的。
為了讓商業模式與使用者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Perplexity 借鑑了 Costco 的商業模式。他們推出「Perplexity Pro Perks」計畫,將原本可能成為平台佣金或廣告收入的價值,直接回饋給付費會員。例如,Pro 用戶透過 Perplexity 預訂飯店可以享受 10% 的折扣。這筆錢,在傳統 OTA(線上旅行社)平台中,會被作為行銷費用或平台抽成。Perplexity 選擇將它直接返還給用戶,以此建立強大的用戶忠誠度。
不做「包裝紙」,要做 AI 生態的「聚合器」
面對外界質疑 Perplexity 只是建立在 OpenAI 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LLM)之上的「精美包裝紙」(Wrapper),Dmitry 提出了更精準的定位:「我們是『聚合器』(Aggregator)」。
他解釋,Perplexity 的核心智慧財產權(IP)在於其自家的搜尋索引、排序和檢索系統。這些系統並非為人類設計,而是為大型語言模型量身打造的,旨在為 LLM 提供最即時、最準確、最相關的資訊來源。
Perplexity 的策略是「模型不可知論」(Model Agnostic)。Dmitry 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基礎模型能永遠稱霸」。因此,Perplexity 會根據用戶查詢的複雜度和情境,動態調用最適合的模型。在 Comet 瀏覽器中,一次複雜的查詢甚至可能同時動用到四種不同的 LLM 來協同完成任務。在基礎模型逐漸商品化的今天,真正的護城河在於應用層——如何將模型的能力與即時資訊完美結合,並透過卓越的產品設計呈現給用戶。
速度與謙遜:在 AI 浪潮中保持敏捷
在快速變動的 AI 領域,最大的競爭優勢是什麼?Dmitry 的答案是「執行速度」(Execution Velocity)。
他分享了公司 CEO Aravind Srinivas 的一個「超能力」:「他每天早上醒來,都願意質疑自己昨天說過的話。」這種極致的謙遜與敏捷,讓團隊能夠不斷自我修正,拋棄沉沒成本,在技術一日千里的環境中快速迭代。
對於語音互動、腦機介面(BCI)等更遙遠的未來,Dmitry 認為,儘管這些是重要趨勢,但公司當前的焦點是解決眼前的核心問題。無論互動的介面如何演變,驅動一切的始終是「人類的好奇心」。而 Perplexity 的目標,就是永遠成為滿足這份好奇心的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