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Daniel、觀點持平的 Sam,以及慣例的「反方」代表 Nick,共同深入探討了特斯拉即將推出的 Robotaxi(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節目不僅聚焦於特斯拉的策略、技術實力及其對市場的潛在衝擊,更將其與已在市場上耕耘多年的 Waymo 進行了全方位對比,揭示了這場交通革命背後的種種玄機。
萬眾矚目:奧斯汀首發與初步市場反應
節目一開始,Daniel便為我們描繪了特斯拉即將推出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的輪廓:特斯拉定於 6月22日在德州奧斯汀市推出其基於 Model Y 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這意味著奧斯汀將成為特斯拉 Robotaxi 的全球首個營運城市。儘管初期車隊規模不大,預計僅有 10到20輛車,但特斯拉的雄心不止於此,計劃在年底前擴展至多個城市,並最終實現數百萬輛自動駕駛汽車的宏大願景。伊隆·馬斯克也已確認此目標日期,但強調一切將以安全為前提。
考慮到該產業的發展歷程,尤其是通用汽車旗下 Cruise 因安全事故而最終崩盤的前車之鑑,這種謹慎的態度被認為是明智的。扮演質疑者角色的 Nick 對此佈局及其潛在影響提出了尖銳問題,而 Sam 則試圖提供一個更為平衡的視角。
特斯拉的宏大藍圖:數據、成本與規模化的三重奏
Daniel 強調了特斯拉在競爭中的幾個關鍵差異化優勢:
- 顛覆性商業模式:特斯拉的目標是從主要的硬體銷售,轉型為具有軟體般高利潤率的經常性收入模式。Robotaxi 服務正是此轉型的核心。
- 數據霸權:據估計,特斯拉目前每天收集近 1000萬英里的全自動輔助駕駛(FSD)數據,這與 Waymo 每日約25萬英里的數據量形成了鮮明對比。Daniel 指出:「Waymo 自己也曾發表論文證實,更多的數據和運算能力確實能提升自動駕駛車輛的性能。」這個龐大的數據集對於訓練 AI 演算法、處理各種罕見的「邊緣案例」(corner cases)至關重要。
- 成本效益的絕對優勢:
- 特斯拉車輛的製造成本遠低於競爭對手。一輛 Model Y 的成本約為4萬美元,而未來計劃推出的低成本車型(據稱可能在未來幾週或幾個月內下線)預計將低於3萬美元,尤其在考慮到電動車補貼後。
- 專為 Robotaxi 設計、不含方向盤和踏板的「Cybercab」,目標成本更是鎖定在 2萬美元。 這與 Waymo 車輛形成強烈對比,後者因其複雜的感測器套件(包括光學雷達 Lidar、雷達和攝影機)據傳成本高達 18萬美元。特斯拉則堅持採用純視覺方案。
- 卓越的生產能力:特斯拉有能力達到每天生產約 5000輛汽車的規模。相較之下,Waymo 目前僅有約1500輛車的車隊,並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增加約2000輛,且其組裝線並非全自動化。這種生產規模的差異,賦予了特斯拉在快速部署大規模車隊方面的巨大潛力。
- 規模化雄心:雖然從奧斯汀的小規模開始,特斯拉計劃在今年底前將服務擴展到多個城市,並在明年底及以後,將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的數量提升至數百萬輛。
Waymo:穩紮穩打的先行者,不同的戰略佈局
作為市場上的先行者,Waymo 早已在鳳凰城和舊金山等特定地理圍欄(geofenced areas)區域內營運了一段時間。他們的策略特點包括:
- 複雜的感測器組合:依賴光學雷達、雷達和攝影機的多重感測器融合方案,雖然增加了車輛成本,但也提供了系統冗餘。
- 謹慎擴張:在明確劃定的地理圍欄區域內營運,並逐步擴大服務範圍。
- 戰略合作:Waymo 已與 Uber 等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將其服務整合到現有平台。
- 精細化調校:據悉,Waymo 的車輛已在奧斯汀地區「繞圈行駛」了6到8個月,這表明他們針對特定地理區域進行了大量的精細化調整。
奧斯汀首發:興奮與審視並存的「第一步」
關於6月22日「發布」的確切形式,引發了熱烈討論:
- 分階段推出:Sam 認為,這不會是一場盛大的「發布會」,而更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說:「我猜測,最初可能僅限於特斯拉內部員工使用,然後是邀請制的早期用戶,最後才向公眾開放,這與 FSD Beta 的推廣方式類似。」
- 通用性 vs. 特定區域調校:Nick 質疑特斯拉的系統是否真正具有通用性,或者是否也像 Waymo 一樣,需要為每個新城市進行大量的精細化調校。如果是後者,那麼在全球範圍內擴展到「數百萬輛車」的目標似乎充滿挑戰。 Sam 對此解釋道,特斯拉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基礎通用能力 (baseline generalizable capability),這個基礎能力設計上應該能在任何地方運作,並且本身就比人類駕駛更安全。然後,針對特定地理位置(如奧斯汀)進行精細化調校,使其在該區域更加安全可靠。他舉例說:「一個為雪地條件進行了優化的系統,在雪地中的表現自然會優於通用系統,或是一個為沙漠氣候優化的系統。」
- 初期的小型車隊:最初僅部署10到20輛車,有助於特斯拉仔細監控營運狀況,並從實際操作中學習和迭代。
安全、法規與公眾目光:自動駕駛的必經之路
安全與法規始終是自動駕駛領域的重中之重:
- 特斯拉的「極度謹慎」安全立場:Sam 強調,特斯拉非常清楚自己處於媒體的放大鏡下。「任何涉及特斯拉,特別是與 FSD 或 Robotaxi 相關的事故,都會成為全國性新聞,」他指出,「這遠超普通交通事故所受到的關注度,迫使特斯拉必須極其謹慎。」
- 法規挑戰:目前,自動駕駛車輛主要由各州自行監管。業界普遍呼籲建立聯邦層級的統一框架,以簡化全國性推廣的流程。 Daniel 提到,在美國,若要營運沒有方向盤或人工控制裝置的車輛,需要獲得豁免。傳統上,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有跡象表明(例如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可能將審批時間縮短至幾個月),這一流程正在加速。
- 以人類駕駛為安全基準線:講者們反覆強調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美國每年約有 4萬人死於交通事故。」Sam 認為,這是社會已經習以為常的「瘋狂現狀」。自動駕駛技術的目標,正是要顯著超越那些經常分心或狀態不佳的人類駕駛員,提供更安全的出行方式。
商業模式的岔路口:開放生態 vs. 平台合作
特斯拉與 Waymo 在潛在商業模式上也呈現出顯著差異:
- 特斯拉的「汽車版 Airbnb」模式:Sam 構想了一種場景,即特斯拉車主可以選擇將自己的車輛加入 Robotaxi 車隊,類似於 Airbnb 的運營模式。這使得特斯拉能夠在不完全擁有所有車輛的情況下,動態擴展其車隊以滿足高峰時段的需求。同時,這種模式也提高了車輛的利用率,因為車輛在車主不需要時可以充當 Robotaxi。
- Waymo 的合作夥伴策略:Waymo 選擇與 Uber 合作,顯示其傾向於整合到現有的叫車平台以接觸更廣泛的用戶。
- 高峰需求管理:「汽車版 Airbnb」模式有助於特斯拉更有效地管理高峰時段(如上下班高峰期)的需求。即使是高利用率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同一時間也只能服務一趟行程。通過激勵私家車主在高峰期將車輛投入車隊,特斯拉可以有效增加運力。
- 特斯拉會選擇合作嗎?Nick 質疑特斯拉最終是否會與 Uber 或 Lyft 合作。Sam 和 Daniel 均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特斯拉傾向於掌控其整個生態系統。他們認為,如果特斯拉的服務更便宜、更便捷,用戶自然會選擇下載特斯拉的應用程式。正如 Daniel 所說:「如果我只需要下載特斯拉的 App,而且它還能便宜一美元,我想這就足以說明消費者的選擇了。」
車隊規模 V.S. 營運效率:哪個更關鍵?
討論中也觸及了部署車輛的數量是否是成功的唯一指標:
- 更高的營運效率:Nick 提到,Uber 的數據曾顯示,Waymo 車輛的利用效率比人類駕駛的汽車高出 10倍。這意味著,或許用更少的自動駕駛汽車就能滿足同樣的需求。
- 滿足高峰需求是關鍵:然而,即便擁有更高的利用率,一個根本性的制約依然存在:一輛車在同一時間只能完成一次載客服務。在交通高峰期,仍然需要大量的車輛來滿足瞬時需求。
長路漫漫: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
總體而言,播客的共識是,自動駕駛計程車的發展是一項長期事業:
- Waymo 並非「差」的選擇:講者們強調,Waymo 的技術非常先進,並且已經證明比人類駕駛更安全。這裡的比較更多是關於不同的發展策略和規模化潛力。
- 挑戰交通現狀:最終目標是大幅減少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數,改善整體交通安全。
- 特斯拉的獨特定位:憑藉其垂直整合能力、數據優勢和強大的生產規模,特斯拉在部署成本更低、規模更大的 Robotaxi 服務方面,具有獨特的潛力。
- 奧斯汀的「從0到1」:奧斯汀的首次亮相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從這次初期部署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在營運層面(即「從0到1」的突破),對於後續「從1到N」的大規模擴展至關重要。
- 消費者的選擇:最終,消費者可能會傾向於選擇更便宜、更方便、覆蓋範圍更廣的服務。
節目最後,大家再次肯定了 Nick 「悲觀」視角所帶來的價值,他的質疑有助於讓圍繞自動駕駛技術的熱烈討論更加腳踏實地。團隊一致認為,未來幾個月乃至幾年,將是 Robotaxi 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持續關注,並期待這場交通革命的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