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貨幣產業的喧囂與躁動之中,Solana 聯合創辦人 Anatoly Yakovenko 的聲音總能帶來一種工程師特有的冷靜與清晰。Yakovenko 不僅分享了他對 Solana 的宏大願景,更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由監管、穩定幣、AI 與量子運算共同塑造的未來金融圖景。這不僅是一次訪談,更像是一次穿越未來十年的思想實驗。
監管的黎明:一部《清晰法案》如何改變一切?
對談從產業最核心的痛點——監管——切入。Yakovenko 毫不諱言,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 Gary Gensler 的高壓政策下,產業的處境岌岌可危。「我們大概撐不了四年了,」他坦率地說道 。
然而,轉機似乎正在醞釀。由創投家 David Sacks 等人推動的《清晰法案》(Clarity Act)被 Yakovenko 視為可能帶來「白天與黑夜」般差別的關鍵。他以創辦 Solana 的親身經歷為例,深刻揭示了當前監管模糊地帶的巨大成本:
「我們在種子輪和 A 輪融資中籌集了大約 1400 萬美元,但光是律師費就花掉了 200 萬美元,」Yakovenko 回憶道。「這超過了總融資額的 10%,而這一切只是為了搞清楚如何在美國合法地發行代幣。」
這種法律上的不確定性與高昂的合規成本,正在將美國的創新者推向海外。《清晰法案》的目標正是要掃除這些障礙,為創業者提供一條清晰的道路,讓他們能專注於打造偉大的產品,而非在法律的泥淖中掙扎。
物理學家的終極浪漫:打造單一全球狀態機
當被問及創立 Solana 的初衷時,Yakovenko 的回答充滿了科幻色彩。他腦海中的藍圖,是一個能處理全球所有市場交易的「單一、巨大的全球帳本」。在這個世界裡,無論你身在奈洛比、紐約還是倫敦,所有資產的同步與結算都能以接近光速完成——大約是全球光纖往返所需的 120 毫秒。
這個願景的根基,是將金融視為一個「物理問題」。Yakovenko 毫不客氣地將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 API 稱為一台過時的「傳真機」,完全無法滿足現代網路的需求。Solana 的使命,就是建立一個為資本主義和透明度而生的全新技術堆疊,將高效的西方金融體系,透過網路無縫對接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這也解釋了為何 Solana 從誕生之日起就執著於低延遲和高吞吐量,並將自己定位為世界的「執行層」(Execution Layer),與以太坊專注的「結算層」(Settlement Layer)形成了鮮明對比 。Solana 追求的是即時的交易確認,而以太坊則更側重於最終的安全保障。
萬億美元的穩定幣革命:重塑美國國債市場
Yakovenko 預言,一旦監管框架明朗化,穩定幣市場的規模將迎來爆炸性增長,達到 1 至 10 萬億美元的級別。他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五年內,網際網路將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
目前,美國國債的主要海外持有者是中國、日本等主權國家。但鮮為人知的是,穩定幣發行商 Tether 的美債持有量已悄然攀升至全球第五位左右。隨著 BlackRock 等華爾街巨頭將其代幣化的貨幣市場基金(如 BUIDL)部署到 Solana 鏈上,這意味著全球數以億計的用戶將能透過手機,無縫地持有由美國國債支持、以美元計價的資產。
這不僅是金融的民主化,更是美國金融影響力的一次全球性擴張。Yakovenko 堅信,這將極大地釋放美國的創新潛力,並讓美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與現實的拉扯:Meme 幣狂潮下的真實使命
儘管 Solana 的宏大敘事是承載股票、債券等真實世界資產(RWA),但鏈上最活躍的卻是各類 Meme 幣和 NFT。Yakovenko 坦承,這並非團隊的初衷。「我們最初的口號是『區塊鏈上的那斯達克』(Blockchain at Nasdaq speed),」他說 。
然而,將傳統資產搬上鏈,牽涉到複雜的法律與監管流程,進展異常緩慢。相比之下,Meme 幣和 NFT 幾乎沒有監管阻礙,任何人都能在鏈上為任何事物創建市場,這種「無需許可」的特性讓它們率先引爆了網路。
對創始團隊而言,這種現象甚至有些「令人沮喪」(annoying),因為它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使命。但換個角度看,Meme 幣的狂熱也以最直接的方式證明了 Solana 網路的性能和承載能力,為未來更複雜的應用打下了基礎。
下一個殺手級應用?去中心化社群網路的曙光
對談中,一個極具想像力的應用場景浮出水面:一個基於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社群網路。
想像一個沒有廣告的 TikTok 或 Reddit,其商業模式與創作者經濟深度綁定 。在這個模型中,內容創作者可以發行代表其個人品牌的代幣。粉絲購買代幣,不僅是對創作者的直接支持,更是對其未來成功的一種投資。這種模式徹底顛覆了現有平台的激勵機制:廣告模型鼓勵創作者製造點擊誘餌和垃圾內容以換取最大曝光,而代幣模型則將創作者與社群的長期利益緊密結合。
儘管現行法規尚不允許將代幣價值與創作者的未來收益直接掛鉤,但 Yakovenko 認為,許多 Meme 幣社群已經展現了這種模式的雛形。一旦監管的閘門打開,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爆發點。
顛覆的真相:目標不是 Visa,而是銀行
當被問及是否會顛覆 Visa 和 Mastercard 時,Yakovenko 提出了一個反直覺的觀點。他認為,這兩家公司本質上是「科技公司」,在每筆交易中僅收取約 10 個基點(0.1%)的費用,利潤空間並不大。
真正的顛覆對象,是隱藏在交易兩端的「收單行和發卡行」。這些傳統銀行的利潤率高達 2%,是一個更為肥沃的利潤池。Yakovenko 設想,如果 Visa 和 Mastercard 能繞過傳統銀行體系,直接使用 Solana 網路進行穩定幣轉帳,它們自身反而會變得更強大、更有效率 。
主持人的總結一針見血:「做多穩定幣,做空銀行。」
比特幣的兩難:極致韌性與中心化隱憂
Yakovenko 對比特幣的設計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其為「過去 20 年最酷的軟體」。他認為,比特幣的極簡性(simplicity)是其至今未被破解、極度安全的關鍵 。
然而,他也敏銳地指出了其潛在的中心化風險。例如,單單 MicroStrategy 一家公司就持有了超過 6% 的比特幣流通量,如果考慮到大量永久遺失的代幣,其在活躍供應量中的佔比可能更高。
儘管如此,Yakovenko 相信比特幣的韌性足以應對單一實體的崩潰。他認為,只要比特幣的網路保持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競爭,其核心價值就不會改變。一個巨鯨的倒下,反而可能為其他人創造了以更低成本獲取比特幣的機會。
終極挑戰:AI 與量子運算的雙重奏
展望更遙遠的未來,Yakovenko 提出了兩個足以顛覆整個產業的變數: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
他給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在 AI 技術的加速下,五年內量子運算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高達 50%。這裡的「突破」,指的是量子計算機的能力足以威脅到比特幣等現有加密貨幣的簽名演算法,迫使整個行業開始向抗量子攻擊的演算法遷移 。
他建議,產業應密切關注 Google 和 Apple 的動向。「一旦他們開始在手機等消費級產品中部署抗量子加密技術,」他說,「這就是我們需要開始遷移的信號。」
L1/L2 戰國時代:為何新公鏈層出不窮?
面對 L1 和 L2 專案不斷湧現的「戰國時代」,Yakovenko 認為其根本驅動力在於一個無比誘人的終極大獎:成為「金融界的 Google」。如果能成功打造一個承載全球所有金融市場的底層平台,其潛在價值將是天文數字。正是這個巨大的潛在回報,驅使著無數頂尖團隊投身於這場激烈的競賽。
他對此持開放態度,認為競爭是健康的。而 Solana 在這場長跑中的策略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專注於把產品做得更快、更便宜、更可靠。」在 Yakovenko 的世界裡,最終的勝利屬於那些能以物理定律為極限、不斷優化性能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