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集 Podcast 中,科技分析師 Benedict Evans 與策略顧問 Toni Cowan-Brown 拋出了一個有趣的組合:當前所有 AI 聊天機器人為何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以及,科技巨頭蘋果(Apple)為何不惜重金,也要搶下 F1 賽車的美國轉播權?
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在他們的剖析下,竟指向了同一個核心命題:在技術趨同的時代,企業該如何創造無可取代的「差異化」價值?
AI 的弔詭困境:功能一致,為何人氣天差地遠?
Benedict Evans 首先點出了一個他稱之為 AI 領域的「脫節現象」(disconnect)。一方面,從各種技術基準測試(benchmark)來看,市面上主流的大型語言模型——無論是 OpenAI 的 GPT、Google 的 Gemini 還是 Anthropic 的 Claude——性能正迅速拉近,彼此間的差距已在毫釐之間。另一方面,這些模型的「產品外殼」,也就是我們每天使用的聊天機器人介面,更是驚人地相似:一個輸入框,一個輸出框,僅此而已。
然而,市場反應卻是另一番景象。Toni Cowan-Brown 指出,「使用者數據呈現出極端的馬太效應。ChatGPT 幾乎吃掉了整個市場,所有競爭對手加起來的市佔率可能連 5% 都不到。」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兩位主持人認為,關鍵在於:
- 先發優勢與心智佔領:OpenAI 的 ChatGPT 是第一個引爆大眾市場的產品,它不僅搶佔了先機,更定義了什麼是「AI 聊天」。
- 品牌的力量:ChatGPT 已經超越了一個產品名,成為了「AI 聊天」的代名詞,甚至是一個動詞。Toni 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很多非技術背景的朋友會說『我用 ChatGPT 去 Google 一下』,即使他們打開的其實是 Google 自家的 Gemini。」這顯示了品牌認知的強大慣性。
但 Benedict Evans 警告,這種領先地位可能極其脆弱。他認為,目前的 AI 聊天產品缺乏真正強大的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s)。使用者轉換平台的成本極低,你不會因為換了一個聊天機器人就失去所有的朋友或數據資產,這與 Facebook 或 Instagram 這類社群平台截然不同。
「這段歷史就像是 90 年代的瀏覽器大戰,」Benedict 類比道,「大家從 Netscape 換到 IE,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後來社群平台從 MySpace 轉移到 Facebook 也是如此。」一旦市場上出現體驗更好、整合更深或更符合特定需求的產品,使用者隨時可能集體「跳槽」。
聊天機器人只是起點,而非終點
這引出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現在看到的「聊天框」,會是 AI 應用的最終形態嗎?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主持人用「分享照片」這個看似簡單的功能來比喻。Flickr、Instagram、Pinterest 甚至是 TikTok,它們的核心都是分享照片或影片,但卻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社群文化、演算法、商業模式與產品體驗。
同樣的邏輯,目前的聊天機器人可能只是 AI 時代最基礎的「功能原件」,而非成熟的「產品」。未來的發展路徑可能有兩種:
- 走向垂直整合:AI 模型將成為底層的「引擎」,被整合進各種針對特定需求的垂直應用中。例如,一個專為開發者設計、深度整合 IDE 的程式碼助手,和一個專為單身者設計、提供約會建議與對話練習的 App。儘管它們可能都使用 GPT-4o 模型,但其產品體驗和為使用者創造的價值將會天差地遠。
- 警惕「萬能引擎」的謬誤:如果每家 AI 公司的目標都是打造一個能做「任何事」的萬能引擎,那麼它們最終只會變得越來越像,難以做出區隔。Benedict 形容:「你不可能同時擁有兩個『最偉大的存在』(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這也讓大型 AI 公司的產品經理角色變得有些尷尬。Benedict 開玩笑說:「他們的工作似乎就是在模型團隊推出一個新功能,比如影片生成後,在介面上加一個新按鈕而已。」真正的產品創新,或許將發生在那些更貼近使用場景的垂直應用中。
蘋果踩下油門,駛入 F1 轉播權爭奪戰
話題從矽谷轉向了賽道。在 Netflix 紀錄片《飆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的強力助攻下,F1 賽車在美國市場的人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隨著 F1 與 ESPN 的轉播合約即將到期,一場激烈的媒體版權爭奪戰也隨之展開。
起初,F1 開出了每年約 1.8 億美元的天價,讓包括 ESPN 在內的傳統轉播商望而卻步。然而,蘋果的入場徹底改變了局勢。蘋果不僅投資拍攝了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主演的 F1 主題電影,還製作了關於傳奇車手路易斯・漢米爾頓(Lewis Hamilton)的紀錄片。這些動作,無論是真心投入還是作為談判籌碼,都讓 F1 有了喊價的底氣。
Toni Cowan-Brown 認為,如果 F1 最終選擇將轉播權獨家賣給 Apple TV+,對其在美國市場的長期發展而言,將是「一個天大的錯誤」(a massive mistake)。ESPN 是一個擁有龐大用戶基礎、幾乎無處不在的平台,是 F1 接觸更廣泛潛在粉絲的關鍵渠道。將內容鎖在 Apple TV+ 這道付費牆之後,無異於為了短期的巨額現金,犧牲了長期的增長潛力。
蘋果的煉金術:不為科技,只為「酷」的文化資本
那麼問題來了:蘋果為何要這麼做?這筆交易似乎完全不符合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一貫奉行的策略。蘋果進入一個新市場,通常是希望能夠掌控核心技術、帶來獨特創新,並提供與眾不同的產品。但在 F1 轉播這件事上,蘋果的角色更像 Benedict 所說的「傻錢」(Dumb money)——它只是開出一張支票購買現成的內容,並未注入任何蘋果獨有的技術或體驗。
Toni 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她認為解開謎題的鑰匙是「文化相關性」(Cultural relevancy)。
- 品牌光環的延伸:F1 是全球頂級的運動賽事,它代表著高科技、速度、激情、奢華與時尚感。Benedict 做出了一個絕妙的比喻:「如果要做品牌聯想,Android 就是 NASCAR(美國改裝車競賽,更偏向本土藍領文化),那麼 Apple 就是 Formula 1。」這項合作能極大地強化蘋果高端、精緻、全球化的品牌形象。
- 一場自費的超級行銷活動:與其將這筆投資視為內容採購,不如將其看作一場巨大的品牌行銷活動,其目的並非直接的財務回報。這與蘋果的零售店策略如出一轍——Apple Store 的主要功能從來不只是銷售產品,而是作為「品牌聖殿」(Brand cathedrals),讓消費者沉浸式地體驗蘋果的生態與文化。購買 F1 轉播權,就是為這個聖殿增添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文化展品」。
不過,這場潛在的合作也並非全無風險。蘋果以其對供應商的強硬與冷酷著稱(其前採購主管 Tony Blevins 就有「Blevinator」的外號)。一旦 F1 成為蘋果的內容供應商,未來勢必會感受到來自這家科技巨頭的巨大壓力與嚴苛限制。
結語:技術創新 vs. 品牌煉金術
無論是功能日益雷同的 AI 產品,還是蘋果對 F1 的跨界興趣,這兩個話題最終都回歸到了「差異化」這個商業世界的永恆命題。
AI 產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相似的技術基礎上,創造出獨特且不可或缺的產品價值;而蘋果則反其道而行,試圖透過購買一個本身就極具差異化和文化符號意義的產品(F1),來為自己的品牌生態系增添更多文化資本與情感連結。
這場跨界大戲的最終結果,將為我們揭示在當今市場,真正的護城河究竟是來自技術的持續創新,還是來自品牌的精心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