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集 Sharp Tech Podcast 深入探討了科技巨頭們的策略棋局,特別是英特爾(Intel)近年來的掙扎,以及這對當前科技霸主蘋果(Apple)可能帶來的啟示。節目一開始就回顧了先前的一項精闢分析:早在英特爾製程技術領先全球的時代,就有觀點指出,其封閉的「唯我獨尊」模式,長遠來看是條死胡同。

當時的「藥方」是什麼?利用其頂尖的製造能力,轉型為開放的晶圓代工廠(Foundry)——也就是說,不僅為自己生產晶片,也為其他無廠半導體公司(Fabless)如高通、輝達,甚至蘋果代工。晶圓代工的核心,就是提供製造服務。

然而,這帖藥英特爾終究沒能吞下。關鍵在於「文化」。英特爾長久以來習慣於自己定義、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銷售產品,缺乏服務客戶的基因。要轉變為一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提供彈性製造服務的代工廠,需要建立一套與其核心本質幾乎背道而馳的客戶服務體系。正如對話中提到的,像蘋果這樣極度重視供應鏈掌控與產品規格的公司,只有在英特爾能提供「絕對是市場上最快、最高效能的晶片」時,才可能勉強容忍其合作上的「彆扭」。用當時參與者的話來說,與那時的英特爾合作,體驗往往「很糟糕」。

從技術領先到雙重打擊:英特爾的困境螺旋

故事的結局大家並不陌生。英特爾不僅未能抓住晶圓代工的巨大商機,更在隨後的幾年內,逐漸失去了保持數十年的半導體製程領先地位,被台積電(TSMC)彎道超車。

這就造成了今日英特爾面臨的「雙重困境」:

  1. 技術不再領先:在先進製程上,已不再是客戶的首選。
  2. 合作體驗依舊不佳:過去那種難以合作的文化標籤,並未因技術落後而消失。

結果就是,即使在全球對運算能力,尤其是 AI 晶片需求如「火箭般躥升」的今天,各大雲端服務商(如 AWS、Google Cloud、Azure)或 AI 新創公司,似乎都缺乏足夠的理由將訂單交給英特爾。對話中惋惜地指出,英特爾原本在這波 AI 浪潮中,就算無法取代輝達(NVIDIA)的主導地位,至少也能作為一個重要的「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吃下龐大的訂單。但他們顯然錯失了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反而將資源投入推廣自家的整合式方案,如 Gaudi AI 加速器,試圖在另一個維度尋求突破,但目前看來成效有限。

蘋果的「2035 課題」:安逸是最大的敵人?

英特爾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蘋果可能面臨的長期隱憂——節目中稱之為「2025 年、甚至 2035 年的問題」。這並非指蘋果短期內會遭遇財務危機(iPhone 可能在未來幾年依然熱賣),而是更深層次的策略風險。

真正的危險在於「成功陷阱」。當一家公司在現有模式下取得巨大成功時,很容易變得安於現狀,對潛在的破壞性技術或商業模式轉變反應遲鈍。對話中點出了幾個蘋果需要警惕的面向:

  • 過度專注服務營收:近年來蘋果大力推動服務業務(App Store、Apple Music、iCloud、廣告等),雖然財報亮眼,但某些策略(例如在系統中增加廣告、相對吝嗇的免費 iCloud 空間)是否會逐漸侵蝕用戶基於「卓越硬體產品」建立起來的信任感?
  • 隱私與 AI 的兩難:蘋果長期標榜用戶隱私,但在 AI 大行其道的時代,模型訓練往往需要大量數據。如何在堅守隱私承諾與發展強大的端側、雲側 AI 能力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巨大的挑戰。
  • 錯失下一個典範轉移:目前看似穩固的 iOS 生態,能否確保蘋果在下一個重大技術變革(可能是 AI 原生應用、空間運算、或其他未知領域)中依然領先?歷史一再證明,科技業的「王權沒有永恆」。

核心的擔憂是:因眼前的巨大成功與舒適區,而未能為未來的技術典範轉移做好充分準備。

領導層的遠見、企業文化與誘因的微妙平衡

對話進一步延伸到蘋果的領導層與文化。一個尖銳的問題被拋出:目前相對資深的領導團隊(包括高階主管和董事會成員),是否具備足夠的「長線思維」,能夠真正為 2035 年甚至更遠的未來進行佈局?

在公司營運順風順水時,推動可能帶來短期陣痛的重大變革,本就是逆人性的。更何況,科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台積電數十年累積的晶圓製造know-how,或是蘋果自身在晶片設計(Apple Silicon)上的深厚功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複製或轉向的。這些都需要長達 5 到 10 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持續投入與策略定力,才能開花結果。

對話中也點出了「誘因失調」(Incentive Misalignment)的可能性。如果公司的考核與獎勵機制過度偏向短期財務指標(如服務營收增長),是否會讓管理層與工程團隊的焦點,從打造極致的、可能需要長期投入的「偉大產品」,悄悄轉向更容易達成短期目標的「營收最佳化」策略?這種潛移默化的轉變,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蘋果賴以成功的根本——那種對產品細節近乎偏執的追求,以及由此建立的深厚用戶信任。

總結來說,這場對話提醒我們,科技巨頭的興衰往往繫於一念。英特爾的案例 vividly 地展示了錯失轉型良機的代價。而對於當前如日中天的蘋果,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如何在巨大的成功光環下保持警醒,持續進行艱難的長期佈局,並確保企業文化與誘因機制始終服務於「創造偉大產品」的核心使命,將是其未來十年、二十年能否續寫輝煌的關鍵所在。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k_kpHHbSC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