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週的 Sharp Tech 節目中,主持人 Ben Thompson 與 Andrew Sharp 從地緣政治風暴中心的半導體戰爭,一路聊到席捲全球的韓國流行文化。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主題,卻在他們精闢的分析下,揭示了一個共通的現實:無論是掌控全球算力的科技巨擘,還是主導螢幕時間的娛樂帝國,都正面臨著同樣的根本性挑戰——如何在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找到並鞏固自己最核心的護城河,並在眾多糟糕的選項中,做出那個「最不壞」的決策。
輝達財報的弦外之音:為何「供不應求」才是解讀 AI 晶片市場的鑰匙?
節目從輝達(Nvidia)最新發布的財報切入。儘管營收數字再創歷史新高,華爾街卻普遍用「平淡乏味」(lackluster)來形容其對未來的展望,市場瞬間瀰漫著一股「AI 晶片需求是否已經見頂?」的焦慮。
然而,Ben Thompson 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市場完全搞錯了方向。輝達此刻正在經歷的,正是當年 iPhone 崛起的「蘋果時刻」。
「市場的擔憂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上,」Ben 分析道,「他們以為輝達的營收數字反映的是『市場需求』。但事實上,這個數字完全是由『供應』所決定的。」換句話說,輝達能賣出多少晶片,只取決於台積電能為它生產多少,以及輝達策略性地選擇把這些稀缺的晶片分配給誰。例如,他們可能會優先出貨給像 CoreWeave 這樣深度整合在「輝達生態系」中的合作夥伴,而不是那些正在積極開發自家 AI 晶片的雲端服務巨頭,如亞馬遜。
這段歷史與早期 iPhone 的故事如出一轍。當時,分析師們總能精準預測 iPhone 的銷量,讓人誤以為市場需求平穩。但真相是,蘋果透過與全球各地的電信商簽訂獨家協議,牢牢控制著產品的供應節奏與鋪貨範圍。直到 iPhone 6 在全球主要市場全面鋪開後,蘋果才第一次真正直面市場需求的劇烈波動,也正是在那時,他們首次未能達到財報預期。
Ben 的結論是:「在供應能夠充分滿足市場之前,我們根本無從得知真正的 AI 晶片需求天花板在哪裡。」因此,僅憑輝達的營收預測來判斷需求觸頂,是一種嚴重的誤讀。輝達的銷售額,與其說是市場需求指標,更不如說是一個「生產指標」。
CUDA 保衛戰:輝達的中國賭局,失去的營收 V.S. 失去的未來
話題自然延伸到美中晶片戰的核心。為了應對美國的出口管制,輝達費盡心力設計了降規版的 H20 晶片,其唯一目的,就是繼續在中國市場進行銷售。這項決策背後,絕不僅僅是為了數十億美元的營收,而是一場攸關其帝國根基的「CUDA 保衛戰」。
輝達最深、最寬的護城河,從來不是它的硬體,而是那個名為 CUDA 的軟體開發平台。這個生態系統讓全球數百萬開發者能夠輕易地駕馭 GPU 的強大算力,形成了一個幾乎無法撼動的網路效應。
Ben 深入剖析了輝達面臨的兩難困境:如果輝達完全撤出中國,龐大且充滿活力的中國開發者社群將別無選擇,只能被迫尋找、甚至從零開始打造一個 CUDA 的替代品。一旦這個替代方案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單一市場中被催生、驗證並成熟,它就有極大的可能向全球擴散,成為第一個真正能威脅 CUDA 霸權的競爭者。
「這對輝達來說,是動搖國本的威脅。」Ben 強調。失去中國市場,短期看是營收損失,但長期看,卻是親手為競爭對手創造了一個顛覆自己的完美溫床。因此,從 Ben 的角度看,一個看似矛盾的結論浮現:允許輝達繼續向中國銷售降規晶片,反而能讓中國的 AI 發展持續被鎖定在美國的技術標準(CUDA)和台灣的製造能力(台積電)之上,這對美國的長期戰略利益,或許比一刀切的禁令更有利。
「最不壞的選擇」:為何美國寧願「國有化」英特爾,也不單純資助台積電?
接著,節目探討了近期半導體界最震撼的消息:美國政府透過《晶片法案》提供鉅額補貼,同時取得了英特爾(Intel)的部分股權,形同「實質性國有化」。這恰好印證了 Ben 在一年前的預測——英特爾正「奔向國有化」。
一位聽眾來信提出了許多人心中的疑問:既然台積電和三星是更先進的製造商,為何美國政府不把所有資源都用來激勵它們在美國建立更多、更先進的晶圓廠,反而要去拯救一家在製程技術上步履蹣跚的公司?
Ben 的回答點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別:硬體廠房(Fabs)與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巨大差異。
他解釋說,雖然台積電和三星可以在亞利桑那或德州蓋起最先進的晶圓廠,但它們數十年來積累的核心研發人才、解決棘手物理問題的製程經驗、以及那種無法寫在手冊裡的組織性「隱性知識」,依然牢牢地根植於台灣和韓國。這些是無法輕易透過資金或設備轉移的。英特爾,儘管近年來表現不佳,卻是美國本土唯一一家完整擁有從最前端的晶片設計、研發到大規模製造全鏈條頂尖知識的公司。
「讓英特爾倒下,對美國來說,意味著失去本土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半導體知識庫。」這是一個攸關國家安全的問題,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市場經濟考量。Ben 形容,華盛頓的決策者是在一堆「糟糕的選項」中,做出了那個「最不壞的選擇」。在一個純粹的自由市場中,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可能會失敗;但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美國無法承受的風險。
從《K-Pop:惡魔獵人》看 Netflix 如何顛覆好萊塢:當「預設選項」遇上有機成長
討論的氛圍從嚴肅的地緣政治,輕快地轉向一部在 Netflix 上意外爆紅的動畫電影《K-Pop:惡魔獵人》(K-Pop: Demon Hunters)。這部電影不僅成為 Netflix 史上觀看次數最多的原創動畫電影,其獨特的成功路徑,更揭示了娛樂產業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革。
主持人分析,這部電影的成功軌跡堪稱「有機成長」的完美典範。它的觀看數據圖表呈現出一條平穩、持續向上的直線,完全不同於傳統好萊塢大片那種上映首週末達到巔峰、隨後迅速下滑的典型模式。這有力地證明,它的成功幾乎完全來自於觀眾間的口碑發酵,而非前期的大規模行銷。
這樣的奇蹟,在傳統的電影院發行體系中幾乎不可能發生。Ben 將傳統電影院模式稱為一種「目的地業務」(Destination Business)。片商必須投入天文數字的行銷預算,去「說服」觀眾做出一個重大決定:離開舒適的家,專程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在這種高風險模式下,最安全的賭注自然是續集、重啟、或是基於早已家喻戶曉的 IP 改編的作品,因為觀眾對它們已經有了預設的認知。
然而,Netflix 的模式則是「預設選項」(Default Option)。用戶早已支付了月費,觀看平台上任何一部新內容的邊際成本為零。這賦予了 Netflix 巨大的優勢,讓它可以承擔風險,推出像《K-Pop:惡魔獵人》這樣充滿創意、但毫無知名度基礎的原創作品。觀眾在「零風險」的情況下點開來試試看,一旦內容本身足夠優秀,就能透過平台強大的演算法推薦和社群的口碑傳播,迅速引爆,從而孵化出一個全新的強大 IP。
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傳統片商緊緊抱著舊有的 IP 組合當作護身符,而 Netflix 卻利用其無與倫比的分銷模式,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新 IP 製造機。
節目中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插曲。當主持人 Andrew 試圖介紹電影劇情時,他朗讀了一段由 ChatGPT 生成的摘要。結果被 Ben 當場打臉,因為 AI 生成的劇情(例如稱片中的 K-Pop 團體是「過氣的」)與實際內容大相逕庭,成了 AI 幻覺(Hallucination)又一個生動有趣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