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與 AI 的關係,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矛盾與諷刺的科技史詩。它既是這場革命的奠基者,一度卻淪為苦苦追趕的落後者。最近一集深入分析的 Podcast,便細膩地剖析了 Google 如何從一個孕育 AI 革命的黃金國度,因其龐大的搜尋帝國而陷入「創新者的兩難」,再到 ChatGPT 橫空出世後,被迫拉響「紅色警戒」並全力反擊的複雜歷程。這不僅是一家公司的故事,更是對整個科技業關於創新、慣性與求生的深刻反思。

搜尋帝國的甜蜜詛咒:教科書等級的「創新者兩難」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就拋出了一個直擊核心的靈魂拷問:「想像一下,你手握一個市佔率 90%、每年賺進數千億美元的印鈔機。現在,你的實驗室發明了一項革命性技術,它能創造出更好的產品,但可能會徹底摧毀你現有的商業模式。你會怎麼選?」

這正是 Google 長年面對的窘境。那台印鈔機是搜尋廣告,而那項革命性技術,正是源自 Google 內部。

2017 年,Google Brain 團隊的幾位研究員發表了一篇名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論文,提出了至今仍在撼動世界的 Transformer 模型架構。諷刺的是,這篇論文的八位作者中,如今只剩下一位還在 Google。其他人則奔赴四方,創立或加入了 OpenAI、Character.AI 和 Cohere 等新創公司,成為 Google 最強勁的對手。

「這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創新者兩難』,」節目中的來賓評論道,「Google 的搜尋業務建立在『十個藍色連結』之上,用戶點擊連結,觀看廣告,Google 賺錢。而一個聰明到能直接給你答案的 AI,會大幅減少點擊次數。為了保護這頭現金牛,Google 選擇了謹慎、漸進的改良,而不是大膽的自我革命。」這種保護主義,最終讓他們將先發優勢拱手讓人。

當所有大神都在 Google:一個黃金時代的開啟與落幕

時光倒回 2010 年代,Google 就是 AI 界的麥加。當時的深度學習領域,幾乎所有響亮的名字都與 Google 有關。節目中細數了那支星光熠熠的「復仇者聯盟」:

Geoffrey Hinton、Alex Krizhevsky 和 Ilya Sutskever:這三位「深度學習三巨頭」中的師徒,在用 AlexNet 震驚學界後,便被 Google 招入麾下。其中,Ilya Sutskever 後來成為 OpenAI 的靈魂人物。

Jeff Dean:Google 內部神級工程師,MapReduce、Bigtable 等無數核心系統的創造者,也是 Google Brain 的主要推手。

Demis Hassabis 與 Shane Legg:他們創辦的 DeepMind 在被 Google 收購後,成為 AI 領域最閃亮的明星團隊。

Dario Amodei:曾是 Google AI 安全領域的專家,後來離開創辦了 OpenAI 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Anthropic。

一位主持人形容:「那時的 Google 就像一個人才黑洞,提供了近乎無限的運算資源和學術自由,吸引了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從早期的語言模型(支撐「您是不是要查...」功能的幕後功臣)到震驚世界的 AlphaGo,Google 的 AI 實力無人能及。

2016 年,AlphaGo 與世界棋王李世石的對決,尤其是第二局中那充滿神性的「第 37 手」,讓全世界意識到 AI 不再只是冰冷的計算機,它似乎擁有了人類所說的「直覺」與「創造力」。然而,這場巨大的勝利,在當時更多被視為一場華麗的公關秀,而非一場即將顛覆核心業務的產品預演。

「Code Red」警報:ChatGPT 帶來的當頭棒喝

當 Google 還在小心翼翼地將 AI 技術「滴灌」到既有產品中時,OpenAI 在 2022 年 11 月 30 日投下了一顆原子彈:ChatGPT。

它簡單、直觀的聊天介面,讓全世界數億普通人第一次「玩」到了大型語言模型,並親身體驗其威力。短短兩個月,用戶破億,其病毒式的傳播速度讓矽谷所有巨頭都措手不及。

「對 Google 來說,這不只是警鐘,而是全面戰爭的號角。」節目分析道。CEO Sundar Pichai 隨即發布了內部最高級別的「紅色警戒」(Code Red),將公司所有資源和人才全面轉向 AI。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則高調宣布與 OpenAI 結盟,將 GPT 技術整合進 Bing,並公開挑釁:「我們要讓 Google 跳起舞來。」這場 AI 搜尋大戰,正式引爆。

巨人反擊:整合與 Gemini 的豪賭

外部的巨大壓力,迫使 Google 進行了一次痛苦但必要的內部革命。最關鍵的一步,是將長期以來保持獨立、甚至互有競爭的兩大王牌團隊——Google Brain 和 DeepMind——合併為統一的 Google DeepMind 部門。此舉旨在結束內耗,集中所有頂尖人才,打造一個能與 GPT-4 正面對決的終極模型。

這個傾盡全力的成果,就是 Gemini

Google 將其定位為一個真正的原生多模態模型,從一開始就能同時理解文字、程式碼、音訊、圖片和影片。為了適應不同場景,Gemini 推出了三個版本:最強大的 Ultra、平衡性能的 Pro,以及能在手機上運行的輕量級 Nano

然而,巨人的轉身並不總是優雅。為了追趕進度,Gemini 的發表會影片被揭露經過剪輯和加速,引發了外界對其真實能力的質疑。隨後,其圖片生成功能又因在歷史圖像中過度追求政治正確而鬧出笑話(例如生成出亞裔的納粹士兵),迫使 Google 緊急關閉該功能。

「這些失誤,」一位來賓尖銳地指出,「暴露了 Google 在巨大追趕壓力下的焦慮與倉促。昔日那個以技術嚴謹著稱的學術巨擘,如今卻像一個急於證明自己的挑戰者。」

Google 手中的四張王牌:未來戰局的關鍵

儘管一路磕磕碰碰,但 Podcast 也強調,任何人都不能低估 Google 的實力。在這場 AI 的終局之戰中,它依然手握四張無可匹敵的王牌:

晶片 (TPU)

在 Nvidia GPU 一卡難求的時代,Google 是唯一一家大規模設計、製造並部署自家 AI 晶片(TPU)的科技巨頭。這讓它在算力成本和供應鏈上擁有巨大的戰略自主權。

雲端 (Google Cloud)

年營收超過 500 億美元的雲端業務,不僅是訓練自家模型的強大基礎設施,更是將 AI 能力輸出給企業客戶的最佳管道。

模型 (Gemini)

雖然發表過程有波折,但 Gemini 的核心能力依然是世界頂級水準,並且在快速迭代進化,其多模態能力更是未來的關鍵。

應用與數據 (Apps & Data)

這是 Google 最深的護城河。搜尋、YouTube、Gmail、地圖、Android……這些擁有數十億用戶的產品,既是 AI 技術最直接的落地場景,也為其提供了訓練模型所需的最豐富、最即時、最多樣化的專有數據。這是任何新創公司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結論:巨人能否重新學會跳舞?

Google 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成功如何成為創新的枷鎖的經典案例。它親手點燃了 AI 革命的火花,卻因害怕燒到自家的金庫而猶豫不前。如今,在被對手逼到懸崖邊後,這個沉睡的巨人終於被徹底喚醒。

節目最後提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Google 能否成功地在「保護核心業務」與「擁抱破壞式創新」之間走好鋼索?它正動員其在晶片、雲端、模型和數據上的全部家底,試圖在這場由自己開創的牌局中,奪回主導權。這家公司的未來,不僅將決定矽谷的權力格局,也將深刻影響人類進入 AI 時代的軌跡。


節目中提及的延伸閱讀與資源

論文: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 Transformer 模型 foundational paper.

書籍: Genius Makers: The Mavericks Who Brought AI to Google, Facebook, and the World by Cade Metz - 深入描寫 AI 領域早期英雄與 Google 故事的經典之作。

書籍: In the Plex: How Google Thinks, Works, and Shapes Our Lives by Steven Levy - 了解 Google 早期文化與野心的必讀書籍。

原始連結:https://www.acquired.fm/episodes/google-the-ai-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