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 Shopify 創辦人兼 CEO Tobi Lütke 的這場訪談,只是關於電商趨勢和公司財報的更新,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更像是一場深入其思想核心的旅程,探討了在 AI 掀起滔天巨浪的時代,一位頂尖的技術領袖如何思考軟體、領導力,以及我們該如何自處。
這場對話的背景是 Shopify 如雲霄飛車般的經歷:從一家 IPO 時不到 15 億美元的公司,一度飆升至近 2000 億美元的巨頭,被貼上「迷因股」的標籤,然後在疫情後泡沫破裂時崩跌,最終又憑藉著強勁的業務基本面重返高點。但 Tobi 的思緒顯然早已超越了股價的起伏,他坦言,自己絕大部分的心力都投入到了解一件事上:眼前的這場 AI 平台革命。
「能親身經歷另一次平台轉移,是一生難得的榮幸。」Tobi 說道,語氣中充滿了興奮與敬畏。這為整場對話定下了基調——我們將要聽到的,不是一位 CEO 的商業策略,而是一位思想家的哲學探索。
面試「外星人」:Tobi Lütke 如何理解 AI
Tobi 對 AI 的描述極為獨特,他稱之為「沒有人寫出來的軟體」。這句話背後是他深深的著迷。傳統軟體,你可以透過閱讀程式碼來理解其邏輯;但對於大型語言模型,源碼無法告訴你它的能力邊界和行為模式。
那麼,你該如何理解這個新物種?Tobi 的答案是:「你不能讀它的源碼,你只能去『面試它』,以弄清楚它的能力。」
這不是一個空泛的比喻,而是一套極具系統性的方法。Tobi 建立了自己的個人評估框架,他稱之為 “Evals” (Evaluations)。這就像是軟體工程師的單元測試集,他有一個包含各種提示 (prompts) 的檔案夾,每個提示都對應著一個他精心評判過的預期結果。每當一個新的 AI 模型(如 GPT-4o 或 Claude 3.5 Sonnet)發布時,他就會用這套工具對其進行全面的「面試」。
這種結構化的評測,讓他可以客觀地比較不同模型的優劣,探索它們在哪些方面更強、在哪些地方有偏見,以及它們的能力極限究竟在哪裡。這不僅是為了在 Shopify 中應用 AI,更是出於一種純粹的求知慾,試圖理解這個「數位外星人」的思維方式。
活在未來:「提高下限,但不降低上限」的產品哲學
Tobi 分享了一個貫穿他個人生活與 Shopify 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活在其他所有人的相對未來裡 (Live in everyone else's relative future)。」
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他總是第一時間在自己的 iPhone 上安裝最新的開發者測試版 iOS。這意味著他會提前好幾個月體驗到大眾將來才會習慣的介面與互動模式。當 Shopify 的設計師向他展示新的設計時,他能立即判斷出這是在為未來設計,還是在為已經過時的過去設計。
這個理念延伸出一個他用來評判所有工具與技術的關鍵框架:「提高下限,但不降低上限 (Raise the floor without lowering the ceiling)。」
- 下限 (The Floor):指的是一個工具能讓新手或普通人多麼輕鬆地創造出一個「還不錯」的成果。一個好的工具,應該能極大地提高這個基礎水平。Shopify 本身就是最佳典範,它讓一個對程式碼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快速建立起一個功能齊全、設計精美的電商網站。
- 上限 (The Ceiling):指的是這個工具是否會限制頂尖專家發揮其全部潛力,創造出真正卓越的傑作。
許多工具在提高下限的同時,也因為其「有損的抽象層 (lossy abstractions)」而犧牲了上限。Tobi 提到了早期的跨平台移動應用框架,它們雖然簡化了開發,卻讓 App 無法完全發揮原生平台的性能和獨特體驗,限制了頂尖開發者的發揮空間。
而 AI 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它有潛力在不降低上限的情況下,極大地提高下限。Tobi 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來證明這一點: 有一位在 Shopify 上賣地毯的商家,他在歐洲的銷量一直無法突破。Tobi 的團隊用 AI 工具幫他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將他所有產品照片的背景,從典型的「加州馬里布海濱別墅」風格,換成了「巴黎的古典公寓」風格。僅僅這一個改動,他們在歐洲的銷量就成長了三倍。
在過去,要驗證這個「在地化」的想法,商家可能需要花費數萬美元飛到巴黎重新拍攝,成本高昂到令人望而卻步。而現在,這只是一個幾乎零成本、幾分鐘內就能完成的測試。這就是 AI 如何將過去只有大公司才能負擔的「最佳實踐」,賦能給每一個普通商家,幫助他們觸及曾經遙不可及的成功。
領導力的爵士樂:為何「共識決策」是卓越的敵人
談到領導力,Tobi 坦言自己經歷了 180 度的轉變。在創業初期,他曾是「扁平化組織」的信徒,認為只要找到最優秀的人才,讓他們自由發揮,偉大的事情就會自然發生。然而,他現在的結論截然不同:「優秀的人才渴望被領導。」
他將理想的團隊運作比喻成一個爵士樂團: 領導者就像樂團的指揮,他負責設定整首曲子的「調性」和「節奏」(也就是專案的目標與約束條件)。但他絕不會去規定小號手該吹哪個音符,或是鼓手該怎麼敲擊。在這個清晰的框架內,每一位樂手都被邀請貢獻自己獨特的才華,盡情即興發揮。最終合奏出的音樂,是一種「湧現」的結果,遠比任何一個人預先寫好的樂譜要豐富、生動得多。
這個比喻引出了他對「領導力」與「共識」的深刻洞見。他認為這兩者位於一個光譜的兩端,根本無法共存。他拋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觀點:
「每一次由共識做出的決定,都代表著領導力的缺席 (Every decision made by consensus is an abdication of leadership)。」
他解釋說,共識決策的本質是為了避免最壞的結果,它尋求的是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因此,它幾乎總是導向一個不好不壞的平庸方案(滿分 10 分裡的 6 分或 7 分)。而要創造出 10 分的卓越成果,則必須依靠領導力 – 一個由個人或小團隊提出的、清晰的、有時甚至是有爭議的願景,並承擔其風險。
他甚至開玩笑說,每當他想無限期推遲某個棘手的決策時,他就會成立一個委員會,比如「定價委員會」,因為他知道這個委員會很難達成真正的共識。
15 年的數位人生檔案:Tobi Lütke 的終極人生秘訣
在訪談的最後,Tobi 分享了一個極其獨特、甚至聽起來有些瘋狂的個人習慣:在過去的 15 年裡,他一直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著鍵盤記錄和螢幕截圖程式。你沒聽錯,他建立了一個龐大到難以想像的個人數位生活檔案庫。
這個看似偏執的行為,在 AI 時代展現出了驚人的價值。他可以利用 AI 來分析這個龐大的資料庫,客觀地回顧自己過去的決策、觀點的演變,以及在特定時間點上,他究竟在思考什麼。這幫助他對抗了人類大腦天生的一種傾向——我們的大腦就像一位「新聞秘書」,總會為過去的行為和信念尋找合理的解釋,從而扭曲了記憶。
這個實踐也與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緊密相連。他對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著名的「後悔最小化框架」提出了自己的版本:
「在生命的盡頭,你會遇到那個你本可以成為的人。人生的目標,就是盡可能縮小真實的你與那個潛在的你之間的差距。」
而要如何做到這一點?Tobi 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建議:除了思考「未來的你」會怎麼想,你還必須時常諮詢你 16 歲時的自己。在我們這個充滿無限可能與誘惑的時代,保持那份年輕時的初心、純粹的好奇心與無所畏懼的勇氣,或許才是做出最不後悔決定的終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