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CEO Neal Mohan近期登上了知名的All-In Podcast,與主持人(Jason Calacanis, Chamath Palihapitiya, David Sacks, David Friedberg)進行了一場罕見的深度對談。
這不只是一次公關訪談,更像一場壓力測試。從尖銳的45%分潤質疑,到COVID時期的內容審查爭議,再到AI deepfake帶來的生存威脅,Mohan揭示了這個每月擁有超過20億登入用戶的影音巨擘,將如何應對未來最棘手的挑戰。
700億美元的帝國:YouTube的分潤模式是慷慨還是剝削?
對話一開始,主持人Jason Calacanis就單刀直入:「YouTube拿走45%的廣告收入,對創作者來說是不是太多了?」
面對這個存在已久的核心質疑,Neal Mohan沒有直接回答「是」或「否」,而是拋出一個震撼的數字:在過去三年,YouTube向創作者、藝人及媒體公司支付了超過 700億美元。他強調,YouTube是「全球最大、也是最早的創作者經濟體」。這筆巨款證明了其55/45分潤模式不僅可行,更能支撐起一個龐大的生態系。
然而,挑戰者緊追不捨。Calacanis舉例,像Tucker Carlson這樣自帶流量的頂級媒體人,選擇關閉YouTube廣告,轉而自行招募廣告商。「這是否意味著你們的抽成對頂尖玩家缺乏吸引力?」
Mohan坦然承認,對於擁有專屬銷售團隊的頂級創作者,直接與廣告商合作或許利潤更高。但他話鋒一轉,指出YouTube的價值在於為「其他數百萬」沒有資源的創作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商業基礎設施。「我們提供廣告系統、銷售團隊、支付處理……所有讓他們能專心創作的工具。」主持人Chamath Palihapitiya對此表示贊同,總結道:「對創作者來說,最終的淨收入(net dollars in their pocket)才是最重要的。」
這段攻防揭示了YouTube的核心策略:它不是為金字塔頂端的1%設計的,而是為廣大的中層創作者建立了一條可規模化的變現路徑。這套系統雖然不是最完美的,卻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
言論自由的灰色地帶:COVID審查風波的內幕
話題很快轉向了所有社群平台最敏感的神經——內容審查。主持人David Sacks,以其一貫的批判立場,直指YouTube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審查政策,質疑平台是否過度壓制了關於疫苗、封城等議題的辯論。
Mohan的回應相當耐人尋味。他首先巧妙地將YouTube與Twitter(現為X)等即時社群媒體區分開,稱其本質更接近「影音串流服務」。他回憶道,2020年初的輿論環境極度混亂,充斥著「喝漂白水能治病」、「5G傳播病毒」等有害的錯誤資訊。
接著,他拋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論點:「當時我們受到最大的批評,其實是因為我們『保留』了太多內容。」Mohan指出,當其他平台紛紛刪除關於病毒可能來自武漢實驗室的討論時,YouTube選擇讓這些影片繼續存在,因而招致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他試圖重新定義當時的處境:外界看來的「過度審查」,在YouTube內部卻是「在巨大壓力下盡力維持開放的艱難平衡」。
他強調,YouTube的政策必須「隨時間與環境演進」,這也解釋了為何某些過去被視為錯誤資訊的內容,如今可能被允許討論。這場對話凸顯了YouTube作為全球平台的困境:它必須在捍衛言論自由、履行社會責任、以及應對各國法律法規的壓力之間,不斷動態調整那條看不見的紅線。
從客廳到手機:演算法時代下的新「國家文化」
過去,全國觀眾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同一檔節目,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記憶。如今,演算法為每個人推送截然不同的內容,是否意味著「共同文化」的消逝?
Mohan承認文化正在變得「碎片化」,但他認為「聚合點(points of aggregation)」依然存在,只是形式改變了。他舉例,YouTube正在努力打造屬於這個時代的「虛擬營火晚會」。例如,在轉播NFL美式足球賽事時,他們不只播放比賽,還邀請了MrBeast等平台原生巨星在旁邊開直播,進行即時評論和互動。
這是一個絕佳的案例,展示了YouTube如何將新舊媒體融合:將傳統體育賽事的集體觀看體驗,與創作者經濟的個人化互動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式。根據尼爾森的數據,YouTube已超越Netflix和所有傳統電視台,成為美國家庭客廳中觀看時間最長的平台。它不再只是手機上的短片App,而已然成為定義當代文化的核心力量。
訂閱制野心:YouTube TV與Premium如何打造產品護城河
除了廣告,YouTube的訂閱服務也正悄然崛起,成為帝國的第二成長曲線。
YouTube TV: Mohan透露,這款旨在顛覆傳統有線電視的產品,目前已擁有超過800萬訂戶。它不僅提供多視窗觀看等創新功能,近期更推出「黃金時段頻道(Primetime Channels)」,讓用戶可以直接在YouTube主App內單獨訂閱HBO、Showtime等頻道。這一步棋顯示了YouTube的野心:它想成為所有影音內容的單一入口。
YouTube Premium: 這項提供去廣告、背景播放和離線下載的付費服務,連同YouTube Music,全球訂戶數已突破 1億(截至2024年初數據)。Mohan提到,許多用戶最初是為了無廣告的音樂體驗而來,進而發現了整個無廣告YouTube生態系的價值。這筆可觀的訂閱收入,也會根據會員的觀看時長,與創作者進行分潤。
從廣告到訂閱,從UGC影片到職業體育直播,YouTube正在建立一個強大的產品矩陣,試圖將用戶的所有觀看需求都「鎖」在自己的生態系內。
AI時代的終極挑戰:當你的臉和聲音不再屬於你
訪談的最後,話題進入了當下最熱門也最令人不安的領域:生成式AI。當任何人都能用AI工具輕易生成一段以假亂真的名人演講,或用你我的聲音和臉孔製作影片時,平台該如何應對?
對此,Mohan提出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是借鑒YouTube運作超過十年的Content ID(用於版權音樂和影片偵測)系統,打造一套全新的「肖像權ID(Likeness ID)」系統。
這個構想分為三步:
- 透明標示:首先,所有由AI生成的內容,創作者在發布時必須明確標示。
- 肖像偵測:未來,YouTube的系統將能夠自動偵測影片中是否使用了某個公眾人物或創作者的臉孔或聲音。
- 權力下放:一旦偵測到,被模仿的創作者本人將收到通知,並獲得完整的控制權。他可以選擇:
- 要求平台下架該影片
- 不採取任何行動
- 主張該影片的所有權,並參與其廣告分潤
David Sacks立刻意識到這點的革命性:「所以,如果有人用AI模仿我的聲音做了一段精彩的內容,我甚至可以從中賺錢?」Mohan給予了肯定的答覆。
這是一個典範轉移。平台不再扮演唯一的仲裁者角色,而是將權力交還給創作者。這套系統不僅為Deepfake等濫用技術提供了潛在的解方,更重要的是,它在AI時代為「個人數位肖像權」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與財產保護框架。
這或許是整場訪談中最具啟發性的一刻——面對AI帶來的混沌,YouTube的答案不是更多的審查與封鎖,而是用技術為創作者賦權,讓他們在全新的數位疆域中,重新定義「所有權」。
原始連結:https://sites.libsyn.com/254861/youtube-ceo-neal-mohan-on-ai-censorship-the-future-of-cre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