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Thompson 最近在 Stratechery 發表了一篇對 OpenAI CEO Sam Altman 的專訪。這篇文章的內容深刻地反映了 OpenAI 當前的戰略軌跡,與其說是一次訪談,不如說是一份提前洩漏的未來宣言。
Thompson 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驚人的藍圖:Sam Altman 正如何率領 OpenAI,從一個前沿研究機構,轉變為一個橫跨基礎設施、平台生態與終端應用的全方位 AI 帝國。而這一切的核心,都圍繞著一個宏大到近乎狂妄的願景——打造一個無所不在、滲透生活所有層面的通用人工智慧(AGI),並為此押上一場史無前例的豪賭。
從創投金童到 AI 央行總裁:Altman 的基礎設施豪賭
訪談中最令人震驚的部分,無疑是 Altman 對 OpenAI 基礎設施佈局的坦誠。當被問及時間分配時,他直言不諱:「我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處理基礎設施的問題。」這早已不是一般科技公司 CEO 的日常,其規模之大、難度之高,已近乎國家級的工程。
從 Nvidia、AMD 的晶片,到 Samsung 的記憶體,再到 Oracle 的雲端,每一筆合作都足以撼動合作夥伴數十個百分點的市值。這背後隱藏著一個清晰的戰略邏輯:OpenAI 正在將自己打造成整個 AI 硬體供應鏈的「最終買家」與「核心驅動者」。
Ben Thompson 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OpenAI 正在成為「AI 界的 Windows」。回想 PC 時代,所有硬體製造商(OEM、處理器)都圍繞著 Windows 作業系統來設計產品;如今,所有晶片和伺服器製造商的產能,似乎都朝著 OpenAI 的需求奔湧而去。
但 Altman 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不僅僅是下訂單,更在訪談中拋出震撼彈:「我們甚至會協助融資(we will help with financing)」,意圖幫助供應鏈夥伴解決前期巨大的資本支出。這讓他徹底超越了 CEO 的角色,更像是一位 AI 產業的「中央銀行總裁」,透過海量訂單與雄厚資本,一手引導著全球 AI 產能的擴張方向。
Altman 也承認,他過去在 Y Combinator 擔任總裁的頂尖投資人經歷,此刻正發揮著關鍵作用。他深諳在指數級增長的賽道上,如何進行大膽的資本配置,如何評估「無限上檔 vs 有限下檔」的風險回報。這份經驗,讓他有底氣做出這種「攸關公司存亡等級的賭注(the company scale bet)」。
「萬物皆可聊」:ChatGPT 的超級入口野心
在產品層面,訪談揭示了 OpenAI 如何將 ChatGPT 從一個有趣的聊天機器人,進化為一個包羅萬象的超級入口。Altman 回顧了從最初不算成功的「Plugins」,到內部廣受好評的「GPTs」,再到 DevDay 上正式推出的「Apps in ChatGPT」的演進過程。他的終極目標非常明確:未來,使用者只需要「一個 AI 服務」,它就能無縫整合生活中的所有應用。
這裡最關鍵的策略,在於如何巧妙平衡自身平台的體驗與合作夥伴的利益。Altman 以房地產平台 Zillow 為例,他強調 OpenAI 刻意避免讓 ChatGPT 直接抓取 Zillow 的數據然後呈現一個簡單答案,而是「讓 Zillow 的應用程式接管 UI」,完整呈現其品牌介面與互動體驗。
這種做法高明地避開了平台與開發者之間「零和博弈」的陷阱,旨在建立一個共榮的生態系。Altman 希望,這個平台能讓優秀的新創公司「一飛沖天(rocket into existence)」,而不是被平台吸乾價值。
此外,訪談中提到的「即時結帳(Instant Checkout)」功能,也預示了 OpenAI 在商業模式上的新方向。相較於傳統的廣告模式,這種基於交易的聯盟行銷,更符合 ChatGPT 作為「值得信賴的助手」的形象。當你的 AI 助手為你推薦並完成一筆交易時,平台從中抽成,這比在對話中插入干擾性廣告要自然得多,也更容易在不破壞用戶信任的前提下實現變現。
Sora 的啟示: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來臨
Sora 的橫空出世是訪談的另一大亮點。Altman 認為,Sora 的病毒式傳播驗證了一個深層的人類需求:極致地降低創意表達的門檻。當任何人都能將腦中的一個想法,在幾分鐘內轉化為一段高品質影片時,內容創造者的定義將被徹底改寫。
傳統網路世界的「90/9/1 法則」(90% 的人只看不回、9% 的人參與互動、1% 的人創造內容)可能將被顛覆。訪談中提到一個驚人數據:Sora 的早期活躍用戶中,竟有高達 30% 是創作者。這意味著一個創意大爆炸的時代即將到來。
然而,這也帶來了兩個巨大的挑戰:
- 驚人的運算成本: Altman 坦言,像「做個有趣的迷因傳給三個朋友」這類輕度應用,其背後的運算成本,是廣告模式完全無法支撐的。這也預示著「按次付費(pay for generations)」將成為這類生成式服務的主流商業模式。
- 無法迴避的版權問題: 從龍貓到皮卡丘,AI 生成的內容無可避免地會觸及現有的智慧財產權(IP)。對此,Altman 抱持著一種「歷史必然」的樂觀。他預測,IP 持有者最終會從抵制轉向合作,因為他們會發現,AI 不僅不會稀釋 IP 價值,反而能讓粉絲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他們喜愛的角色互動,從而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帝國的隱憂:三大挑戰與最終的物理極限
儘管 OpenAI 的藍圖宏大且執行力驚人,Thompson 也在訪談中點出了帝國擴張下的幾大潛在挑戰:
用戶群體的分裂
在討論 GPT-5 時,Altman 分享了一個深刻的教訓:「Twitter 上的活躍用戶」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普通人(normies)」使用 AI 的方式截然不同。前者追求複雜、可控、強大的功能,後者則想要簡單、直覺、神奇的體驗。如何打造一款能同時滿足這兩類需求迥異的用戶的產品,將是 OpenAI 面臨的巨大難題。
硬體專案的誘惑
訪談提到了 Altman 與蘋果前設計長 Jony Ive 合作開發新硬體設備的傳聞。這雖然令人興奮,但 Thompson 也提出了尖銳的質疑:這會不會是分散注意力的「海妖的歌聲(siren call)」?OpenAI 的核心使命是成為跨越所有設備的通用 AI 平台,一旦陷入硬體製造的泥潭,是否會偏離最初的航道?
能源的終極制約
在訪談的結尾,Thompson 問了一個最根本、也最難回答的問題:「我們有足夠的電力嗎?(Do we have enough power?)」。Altman 並未正面回答。這個問題直指整個 AI 基礎設施建設背後最大的物理限制。無論演算法多麼先進,資本多麼雄厚,如果沒有足夠的能源支撐,這場萬億美元的豪賭終將是空中樓閣。
總而言之,Sam Altman 正試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同時轉動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平台生態這三個巨大的飛輪,目標是將 OpenAI 打造成未來數位世界的底層作業系統。這是一場決定性的豪賭,其結果不僅將定義 OpenAI 的命運,也將深刻地影響我們所有人的未來。